裝備制造業振興 煤礦機械產業迎發展機遇
上世紀美國加州的“淘金潮”,曾經讓賣鐵鍬的人也跟著發了大財。作為直接為煤炭工業提供技術裝備的產業,煤礦機械行業的發展,和煤炭工業的興衰緊密相連。可以說,煤機行業就是采掘煤炭“黑金”浪潮中的“賣鐵鍬者”。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催生了對能源的強勁需求,煤炭更是我國能源結構的重中之重。煤炭采掘業的空前繁榮,也帶動煤礦機械這項傳統產業步入了新的春天,隨著重大裝備制造業被列入我國產業振興計劃,煤機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正式發布《煤礦機械專利分析報告》,系統研究了近20年來全球煤礦機械專利申請的情況,對煤機行業的專利技術發展脈絡作出梳理,為“淘金”指明了方向。
全球傳統行業迸發新的活力
“作為傳統行業,煤礦機械行業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近年來專利申請一直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張旭波副處長說。觀察煤礦機械行業的全球專利申請狀況圖表,可以發現一條非常清晰的脈絡:
一、全球專利申請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呈現持續快速增長趨勢,到80年代達到頂峰。這段時期以蘇聯和德國等為代表的重工業大國貢獻了絕大部分的申請,也是其他國家采煤機械化普及的時期。
二、全球專利申請量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下降到最低點,一直在低位徘徊。說明隨著蘇聯(以及后來的俄羅斯)、德國的專利申請量下降,煤礦機械的全球專利申請總量也隨之減少;同時,主要采煤國家陸續完成采煤機械化以及部分老礦井因為資源枯竭而關閉,對煤礦機械的需求略有下降。
三、從2005年起,煤礦機械各分支的申請量又開始呈明顯上升趨勢。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的國家專利申請大幅增加,同時也帶動了全球專利申請量的增加。“這幾年,由于技術更新、發展和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我國的專利申請量大為提高,也帶動了其他國家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可以說中國煤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全球專利申請的復蘇。”張旭波說。
另外可以看到,全球煤礦機械行業主要申請人之間一直在進行合并、重組,目前形成了兩大綜采設備巨頭——久益環球國際采礦設備有限公司(JOY)和德國DBT公司(幾經易主現被卡特彼勒公司收購),這兩大煤機巨頭掌握了大部分重要專利,牢牢占據了全球高端煤機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從各主要專利申請地歷年專利申請分布來看,可以發現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以德國作為申請地的申請量已經大幅減少,只在近幾年出現一定的增長。這是因為德國大力發展新能源,逐步關閉煤礦,到2018年將徹底脫離煤炭生產。可見隨著發達國家轉向尋求清潔能源,勢必影響相關地區的煤機產業。但德國仍然是一個裝備制造大國,技術實力雄厚,歐洲煤炭開采量的減少,并不影響德國出口煤機設備。另一方面,澳大利亞、南非、俄羅斯、加拿大作為世界主要的煤炭出口國,具有豐富的煤礦資源,對煤礦機械具有很大的需求,主要的煤機制造企業均重視在當地的專利申請。隨著全球煤炭采掘業的變遷,煤機行業也需要及時適應新的市場。
中國受益國內市場快速成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煤炭產量幾乎占全球的50%。毫無疑問,煤礦機械行業目前最大的市場在中國,行業的繁榮推動了專利申請量的大幅增加。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國專利申請中涉及煤礦機械的申請共計681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779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5034件。從2006年開始年專利申請量迅速增加,但煤礦機械的各技術分支中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比例都非常大,大體是發明專利申請的2倍到3倍。
“這是因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只需經過初步審查,申請周期比較短,而發明專利申請需要經過實質審查,從專利申請到獲得批準的時間較長。由于我國企業通常急于將自己的技術轉化為專利保護起來,一般同時進行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兩種申請,等發明專利獲批后可以放棄實用新型專利。但總的來說,實用新型專利的穩定性不如發明專利,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正在逐步增加。”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審查員趙玉霞說。
目前,中國市場已初步形成了產品鏈相對完整或具備拳頭產品、有望成為煤機行業領導企業的六大煤機集團:中煤能源、國際煤機、三一重裝、天地科技、太重集團、鄭煤機。除太重集團外,其余五大煤機企業及部分區域和細分市場龍頭企業已登陸資本市場。在發明專利申請和擁有量方面,三一重裝、天地科技、鄭煤機明顯走在了前列,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就中國煤礦機械的市場狀況而言,由于國內產品性價比優勢明顯,進口產品僅占較小市場份額。“在液壓支架和掘進機方面,國外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非常低,基本使用國內產品;在采煤機和刮板運輸機方面,中小型以國內產品為主,而國外產品在安全可靠性方面性能優異,占據了高端市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審查員李全曉說。
報告指出,在國產煤礦機械中,液壓支架技術實力較強,在支護高度和工作阻力等方面已經位于世界前列,正逐步走向國際市場;掘進機發展也比較迅速,已經生產出大功率的全巖和半巖掘進機,市場認可度較高。目前,中國進口煤機設備主要是高端采煤機,在可靠性、使用壽命及安全監測等方面,國內外產品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加大技術投入,未來仍有較大進口替代空間。
未來我國企業仍有進步空間
雖然我國煤礦機械行業發展勢頭良好,在一些領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某些技術分支和關鍵技術專利,主要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中國企業對于一些關鍵部件,如液壓泵、操作閥、控制器、截齒、減速器、液壓馬達等還主要依賴進口。“這也和我國的基礎工業水平有關,一些關鍵部件的加工水平還無法滿足要求。”李全曉說。
“由于效益好,很多企業把精力主要放在市場上,對于專利保護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張旭波說。煤礦安全認證是煤機產品進入市場前的強制措施,企業銷售的產品必須經過認證后才能進入市場。很多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往往急于進行煤安認證,忽視了專利申請。而一旦產品先進行認證并進入市場,就等于把技術公開了,專利就失去了新穎性,導致申請失敗。因此,我國企業既要重視煤安認證又要重視專利,才能既保護知識產權又能把技術成果產業化。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煤機企業大多在某單一產品方面優勢明顯,缺乏綜合化、大規模的產品系列。比如國際煤機、太重煤機是采煤機械的龍頭企業,三一重裝、國際煤機是掘進機械龍頭企業;而鄭煤機幾乎只做液壓支架,其他產品很少涉及。
“一家大型綜合煤機供應商如果能提供成套產品,無疑會避免客戶需要分散采購不同企業產品的麻煩,而且將來各個機器之間的交互會越來越多,采用同一企業的產品,有利于煤礦機械向智能化協同操作方向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審查員張冰華說。目前各技術領域龍頭企業正憑借各自優勢向綜合化發展,從而提高競爭力。
此外,在專利成果的轉化率方面,高校不如企業,這是因為企業和用戶的聯系更加緊密。用戶對于煤礦機械的安全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通常需要長期的合作關系和相互了解、信任,才會使用企業推薦的新產品,而這方面高校不具備優勢。因此,高校的科研課題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才能將更多的專利技術應用到實踐中去,而不是束之高閣。
“作為列入我國產業振興計劃的重大裝備制造業,我們希望通過報告讓企業看看行業內其他企業是怎么做的、行業內的巨頭目前在做哪些工作,進一步喚醒他們的知識產權意識。”張旭波說。我們也希望,國內企業能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真正學會運用專利武器保護自己、參與競爭,做大做強民族裝備制造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