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逐步顯現出未來全球汽車制造基地前景
2006年,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專家預計全年銷量將達到700萬輛,這使得中國汽車行業的成長前景光明。謹慎估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銷售規模將達到1000萬輛,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地位正在變得舉足輕重。由于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未來中國也很可能成為全球汽車工業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對于零部件產業而言尤其如此。
繼續快速增長的中國汽車產業
雖然飽受高油價困擾,2006年國內汽車銷售依然快速增長。據統計,1~10月共銷售汽車577萬輛,同比增長26%,相對2005年14%和2004年16%的增長率,2006年汽車市場表現再度令人驚艷。
強勁的增長主要來自轎車的推動。1~10月,共銷售乘用車411萬輛,同比增長32%;其中轎車銷量同比增長了40%,達到304萬輛,占汽車總銷量比例達到53%,而2005年這一比例為48%。1~10月,MPV、SUV和微型客車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21%、17%和10%,客車和貨車銷售同比分別增長12%和11%。
不僅銷量快速增長,2006年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局面已得到控制。1~8月,整車制造業(不含改裝車)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9%,零部件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5.4%,與2004年盈利高峰期的水平已十分接近。
未來盈利將繼續回升
銷量的快速增長和降價幅度的減緩成為盈利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與2004年15%的降幅和2005年12%的降幅相比,2006年價格降幅已顯著緩和,預計總體降幅不超過8%。另外,規模效應、成本控制和利潤率水平較高的轎車銷售占比上升也是支撐行業利潤率水平回升的重要因素。
未來幾年,如果油價平穩或者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汽車銷售情況仍將保持如此。預計2007年汽車銷量仍可達到15%以上的較快增長,達到800萬輛以上銷售規模。
由于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重新活躍,也同樣促使了未來汽車行業的銷售前景樂觀。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GMAC)的市場研究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汽車信貸消費比例為18.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美國通過信貸和租賃買車的比例為92%,英國為80%,德國為75%,亞洲比例最高的日本為44%)。隨著逐漸習慣于信用消費的中青年階層的崛起,汽車信貸消費在中國快速普及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遠。截止到2006年7月,已有6家汽車金融公司在中國獲準成立,包括通用、福特、大眾、豐田、戴克和東風標致雪鐵龍汽車等擁有強大外資背景的汽車金融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迫使國內商業銀行車貸政策也再度開始松動,在相應強化了風險控制機制后,汽車消費信貸重新趨于活躍的跡象在2006年已經出現。預計2007年汽車消費信貸占購車比例將提高到25%,2008年有望提高到30%以上,市場需求將因此而繼續保持旺盛。
在價格方面,國內乘用車價格已持續下降至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合理價格”的含義包括:價格與國際基本接軌,特別是中級以下乘用車;在目前規模和國產化率水平下,企業的整體利潤率已處于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充分競爭已使得定價機制更加理性。因此,預計2007年,價格降幅將進一步趨緩,此外,新產品投放量的逐步下降也是穩定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將配件材料考慮進去,預計2007年鋼材價格和石化材料價格均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零部件本土化采購率的提升、銷售持續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也均有助于行業利潤率水平的穩定。
從總體來看,汽車行業未來幾年在銷售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在降價壓力趨緩、材料成本下降的支撐下,行業利潤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
2006年強勁的銷售增長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若全年銷量達到700萬輛,將占全球銷量比例的15%,超過日本而穩居世界第二。未來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地位正在變得舉足輕重。
據估計,2006年汽車工業(含摩托車)總產值不低于1.4萬億元,約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6%,在制造行業中僅次于電子和通訊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電力行業。預計到2010年,汽車工業產值將突破2萬億元。快速膨脹的汽車工業正在成長為中國的支柱性產業,龐大的產業規模為締造一批優秀的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足夠的機遇。
在非常顯著的比較優勢下,未來中國也很可能成為全球汽車工業最重要的制造基地。
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是系統性的,貫穿于人力資源、材料、設備和管理成本的各個環節,這種優勢因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而將長期保持,基本不具有替代性。而且,由于巨大市場前景的誘惑,全球主要的零配件企業開始大規模在中國投資,快速提升了中國汽車配件制造技術,推動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的形成。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如鋁車輪和汽車輪胎)領域,全球配套基地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在全球汽車消費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市場使得世界汽車產業重新燃起活力,尋求削減成本的西方汽車廠商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憧憬巨大的國內市場和潛在的國際市場前景,中國汽車產業的長期穩步成長可以期待。
中國汽車零配件產業走向全球市場
中國汽車零配件產業大致經歷了自主發展、少量引進技術(如桑塔納的國產化)、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外資配套企業在華網絡建設等幾個發展階段。1998年以來,隨著跨國汽車集團大規模進入,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零配件產業體系開始逐漸建立。到目前為止,中國汽配產業仍然弱小,年銷售額僅為7000億元左右,相當于整車銷售額的60%;而在汽車成熟市場,這一比例通常為1.5倍。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是:汽車后市場(AM)尚處于培育中;對進口配件的依賴;由于缺乏完整和有競爭力的外部配套體系,合資公司更多依賴內部配套。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中國汽配業的增長速度已經高過國內主機廠的配套增長需求,這主要是由于除了服務于國內OEM配套和售后市場需求之外,出口步伐也正在日益加快,目標市場從國際售后市場開始進入全球OEM供應鏈。2005年中國汽車配件出口額突破了100億美元,首次超過進口額,海關統計的出口企業超過1000家。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重組和市場變動,跨國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采購商為增強成本競爭力,已紛紛對其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進行調整,并把中國汽車配件資源納入其新的全球采購資源庫。預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配件出口額將會超過300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200%以上。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中國汽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社會服務資源和基礎工業資源的支持,這也為中國汽配產業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持續提升其整體競爭力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為分享中國市場巨大的成長前景,跨國公司逐步將其亞太地區的制造能力和技術發展的重心轉到中國,除了自身營運的進一步本土化和產品深度國產化之外,還進一步推動了上游二、三級的本土零配件供應商的發展。
中國零配件行業雖然存在集中度差、整體技術含量偏低和研發能力偏弱的問題,作為“完全輸入”產業和所處的發展階段,這一現狀合理而且健康。因此,全球汽車資本和技術向中國的大規模轉移將必然地速提升中國汽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帶動中國汽配產業的持續升級。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繼續快速增長的中國汽車產業
雖然飽受高油價困擾,2006年國內汽車銷售依然快速增長。據統計,1~10月共銷售汽車577萬輛,同比增長26%,相對2005年14%和2004年16%的增長率,2006年汽車市場表現再度令人驚艷。
強勁的增長主要來自轎車的推動。1~10月,共銷售乘用車411萬輛,同比增長32%;其中轎車銷量同比增長了40%,達到304萬輛,占汽車總銷量比例達到53%,而2005年這一比例為48%。1~10月,MPV、SUV和微型客車銷量同比分別增長了21%、17%和10%,客車和貨車銷售同比分別增長12%和11%。
不僅銷量快速增長,2006年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局面已得到控制。1~8月,整車制造業(不含改裝車)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8.9%,零部件制造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5.4%,與2004年盈利高峰期的水平已十分接近。
未來盈利將繼續回升
銷量的快速增長和降價幅度的減緩成為盈利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與2004年15%的降幅和2005年12%的降幅相比,2006年價格降幅已顯著緩和,預計總體降幅不超過8%。另外,規模效應、成本控制和利潤率水平較高的轎車銷售占比上升也是支撐行業利潤率水平回升的重要因素。
未來幾年,如果油價平穩或者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汽車銷售情況仍將保持如此。預計2007年汽車銷量仍可達到15%以上的較快增長,達到800萬輛以上銷售規模。
由于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重新活躍,也同樣促使了未來汽車行業的銷售前景樂觀。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GMAC)的市場研究結果顯示,2005年中國汽車信貸消費比例為18.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美國通過信貸和租賃買車的比例為92%,英國為80%,德國為75%,亞洲比例最高的日本為44%)。隨著逐漸習慣于信用消費的中青年階層的崛起,汽車信貸消費在中國快速普及的時間可能不會太遠。截止到2006年7月,已有6家汽車金融公司在中國獲準成立,包括通用、福特、大眾、豐田、戴克和東風標致雪鐵龍汽車等擁有強大外資背景的汽車金融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汽車市場,迫使國內商業銀行車貸政策也再度開始松動,在相應強化了風險控制機制后,汽車消費信貸重新趨于活躍的跡象在2006年已經出現。預計2007年汽車消費信貸占購車比例將提高到25%,2008年有望提高到30%以上,市場需求將因此而繼續保持旺盛。
在價格方面,國內乘用車價格已持續下降至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合理價格”的含義包括:價格與國際基本接軌,特別是中級以下乘用車;在目前規模和國產化率水平下,企業的整體利潤率已處于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充分競爭已使得定價機制更加理性。因此,預計2007年,價格降幅將進一步趨緩,此外,新產品投放量的逐步下降也是穩定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將配件材料考慮進去,預計2007年鋼材價格和石化材料價格均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零部件本土化采購率的提升、銷售持續增長帶來的規模效應也均有助于行業利潤率水平的穩定。
從總體來看,汽車行業未來幾年在銷售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在降價壓力趨緩、材料成本下降的支撐下,行業利潤有望保持平穩增長。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增長的主要動力
2006年強勁的銷售增長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若全年銷量達到700萬輛,將占全球銷量比例的15%,超過日本而穩居世界第二。未來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地位正在變得舉足輕重。
據估計,2006年汽車工業(含摩托車)總產值不低于1.4萬億元,約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6%,在制造行業中僅次于電子和通訊行業、鋼鐵行業、化工行業、電力行業。預計到2010年,汽車工業產值將突破2萬億元。快速膨脹的汽車工業正在成長為中國的支柱性產業,龐大的產業規模為締造一批優秀的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足夠的機遇。
在非常顯著的比較優勢下,未來中國也很可能成為全球汽車工業最重要的制造基地。
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是系統性的,貫穿于人力資源、材料、設備和管理成本的各個環節,這種優勢因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市場規模而將長期保持,基本不具有替代性。而且,由于巨大市場前景的誘惑,全球主要的零配件企業開始大規模在中國投資,快速提升了中國汽車配件制造技術,推動了中國汽車制造業產業集群優勢的形成。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如鋁車輪和汽車輪胎)領域,全球配套基地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在全球汽車消費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市場使得世界汽車產業重新燃起活力,尋求削減成本的西方汽車廠商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憧憬巨大的國內市場和潛在的國際市場前景,中國汽車產業的長期穩步成長可以期待。
中國汽車零配件產業走向全球市場
中國汽車零配件產業大致經歷了自主發展、少量引進技術(如桑塔納的國產化)、大規模引進先進技術和外資配套企業在華網絡建設等幾個發展階段。1998年以來,隨著跨國汽車集團大規模進入,中國具有現代意義的零配件產業體系開始逐漸建立。到目前為止,中國汽配產業仍然弱小,年銷售額僅為7000億元左右,相當于整車銷售額的60%;而在汽車成熟市場,這一比例通常為1.5倍。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是:汽車后市場(AM)尚處于培育中;對進口配件的依賴;由于缺乏完整和有競爭力的外部配套體系,合資公司更多依賴內部配套。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的持續增長,中國汽配業的增長速度已經高過國內主機廠的配套增長需求,這主要是由于除了服務于國內OEM配套和售后市場需求之外,出口步伐也正在日益加快,目標市場從國際售后市場開始進入全球OEM供應鏈。2005年中國汽車配件出口額突破了100億美元,首次超過進口額,海關統計的出口企業超過1000家。隨著全球汽車產業的重組和市場變動,跨國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采購商為增強成本競爭力,已紛紛對其傳統的零部件供應商進行調整,并把中國汽車配件資源納入其新的全球采購資源庫。預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配件出口額將會超過300億美元,較2005年增長200%以上。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中國汽配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社會服務資源和基礎工業資源的支持,這也為中國汽配產業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和持續提升其整體競爭力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為分享中國市場巨大的成長前景,跨國公司逐步將其亞太地區的制造能力和技術發展的重心轉到中國,除了自身營運的進一步本土化和產品深度國產化之外,還進一步推動了上游二、三級的本土零配件供應商的發展。
中國零配件行業雖然存在集中度差、整體技術含量偏低和研發能力偏弱的問題,作為“完全輸入”產業和所處的發展階段,這一現狀合理而且健康。因此,全球汽車資本和技術向中國的大規模轉移將必然地速提升中國汽配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帶動中國汽配產業的持續升級。
[此信息未經證實,僅供參考]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發電設備產業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