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進程推進造紙行業回暖
一體化進程是中國造紙業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三個方向:行業整合、林紙一體化、廢紙回收標準化。
橫向一體化進程已經啟動
我國自建國以來紙品即長期供不應求,為紙與紙板凈進口國。近20年來,造紙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最近5年企業產能擴張速度極快(生產量年增速為15.23%),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紙與紙板生產國,盡管同期消費增速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最(12.37%),但供給逐漸寬松,已經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
2001年,供給缺口483萬噸,13%的消費依賴進口;2006年,供給缺口萎縮到100萬噸,僅1.52%的消費依賴進口。我們在年度策略中大膽預測,中國造紙業將從2006年起出現供大于求的格局,其基本假設之一為既有產能保有不變(主要為中小紙廠)。
從實際情況來看,2006年起中國造紙業橫向整合開始,龍頭企業產能高速擴張,既有產能部分退出,最終導致供需基本平衡。我們根據最近一年產能退出的狀況,對未來兩年的產量做了調整,預計2007年和2008年國內市場供略大于求,行業進一步整合。整合完成后,大宗紙種成為價格聯盟式的寡頭壟斷行業。
細分紙種來看,新聞紙和文化類紙中銅版紙已經供大于求,將通過淘汰中小產能來加強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橫向一體化程度,先行完成整合(存量式橫向一體化進程)。箱板/瓦楞紙和白紙板(涂布、非涂布白卡紙、板)仍舊供小于求,整合尚需時日。但前者新上產能明顯往龍頭企業傾斜,行業集中度同樣在不斷提高,屬于增量式橫向一體化進程。
產業政策加速橫向一體化進程
《造紙產業發展政策》(草案)和《造紙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去年底已確定規模和環保是成為造紙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上半年國家明令淘汰1.7萬噸以下化學漿生產線和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線。正在擬訂的《發展政策》和《規劃綱要》預計下半年正式發行,將充分貫徹《綱要》要求,對中國造紙業的環保行政監控將進一步加強,一大批環保未能達標的中小紙廠將被淘汰。
我們認為,造紙產業政策鼓勵大型企業進一步擴張,造紙產業將再一次受行政管制被強迫整合,使得已經啟動的橫向一體化進程加速。
萬噸以下的小紙廠將首當其沖,面臨關閉或是轉產。我們不排除國家設定1萬噸生死線的可能。而山東省由于造紙業過度集中,已成為環境不可承受之重,生死線將定為3萬噸。即便不設立生死線,產業政策也必將加大推行環保達標的力度,限令企業在時限內環保達標。
事實上,規模和環保相輔相成,互相依托。中小紙廠規模太小,無法承受環保成本帶來的毛利率進一步下降(通常下降3-4%,下降幅度和企業規模成反比),上環保設備還不如轉產,如果不上環保設備,又將被政府強制關閉。國內的大型紙廠大多擁有完善的環保設備,相應的環保成本如果由于地方政府對中小紙廠的保護主義而不能成為全行業的共有成本,其對環保的積極性將被大大挫傷。只有當環保成本成為共有成本,中小紙廠不斷被淘汰,大紙廠才能一方面擠占退出的市場不斷壯大規模,另一方面進一步攤薄環保成本,加大環保投入,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造紙業污染大戶的局面。
就上市的大宗原紙生產企業而言,除部分公司以外(如宜賓紙業),環保均已基本達標,又由于規模均在20萬噸以上,因此完全符合“規模與環保”的政策精神。所以,上市公司一方面沒有環保壓力,一方面又可以搶占中小廠商被動(強制關停)或是主動(環保成本難以承受)退出的市場份額,將大大受益于產業政策的頒布。
持續一體化進程使行業下半年回暖
從宏觀上看,行業一體化進程的啟動,部分企業一體化程度提高從而提升了盈利模式,促使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增強。
下半年,行業將進一步縱向、橫向一體化,在資源和規模兩方面繼續發生結構性調整。林紙公司和壟斷龍頭對行業的影響將不斷加強,這兩類公司較強的盈利能力將不斷改善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上半年的回暖跡象將得到鞏固,表現為行業下半年整體回暖。
縱向一體化方面,華泰股份和晨鳴紙業等新入者將繼續加大投入速生林建設,林紙一體化已成為行業共識。岳紙、美利兩家林紙一體化企業隨著制漿的自產原料化,將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已具備和國際林紙公司相同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將顯著增強。
橫向一體化方面,市場受供求影響自發調整和政府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等)的雙重作用將使行業繼續整合,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中小產能所占比重將繼續減小,一方面來自于更多中小廠商的退出,市場面臨重新分配,一方面來自于新增產能向龍頭企業和大企業集中。
橫向一體化進程已經啟動
我國自建國以來紙品即長期供不應求,為紙與紙板凈進口國。近20年來,造紙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最近5年企業產能擴張速度極快(生產量年增速為15.23%),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紙與紙板生產國,盡管同期消費增速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之最(12.37%),但供給逐漸寬松,已經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
2001年,供給缺口483萬噸,13%的消費依賴進口;2006年,供給缺口萎縮到100萬噸,僅1.52%的消費依賴進口。我們在年度策略中大膽預測,中國造紙業將從2006年起出現供大于求的格局,其基本假設之一為既有產能保有不變(主要為中小紙廠)。
從實際情況來看,2006年起中國造紙業橫向整合開始,龍頭企業產能高速擴張,既有產能部分退出,最終導致供需基本平衡。我們根據最近一年產能退出的狀況,對未來兩年的產量做了調整,預計2007年和2008年國內市場供略大于求,行業進一步整合。整合完成后,大宗紙種成為價格聯盟式的寡頭壟斷行業。
細分紙種來看,新聞紙和文化類紙中銅版紙已經供大于求,將通過淘汰中小產能來加強產業集中度,從而提高橫向一體化程度,先行完成整合(存量式橫向一體化進程)。箱板/瓦楞紙和白紙板(涂布、非涂布白卡紙、板)仍舊供小于求,整合尚需時日。但前者新上產能明顯往龍頭企業傾斜,行業集中度同樣在不斷提高,屬于增量式橫向一體化進程。
產業政策加速橫向一體化進程
《造紙產業發展政策》(草案)和《造紙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去年底已確定規模和環保是成為造紙產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上半年國家明令淘汰1.7萬噸以下化學漿生產線和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線。正在擬訂的《發展政策》和《規劃綱要》預計下半年正式發行,將充分貫徹《綱要》要求,對中國造紙業的環保行政監控將進一步加強,一大批環保未能達標的中小紙廠將被淘汰。
我們認為,造紙產業政策鼓勵大型企業進一步擴張,造紙產業將再一次受行政管制被強迫整合,使得已經啟動的橫向一體化進程加速。
萬噸以下的小紙廠將首當其沖,面臨關閉或是轉產。我們不排除國家設定1萬噸生死線的可能。而山東省由于造紙業過度集中,已成為環境不可承受之重,生死線將定為3萬噸。即便不設立生死線,產業政策也必將加大推行環保達標的力度,限令企業在時限內環保達標。
事實上,規模和環保相輔相成,互相依托。中小紙廠規模太小,無法承受環保成本帶來的毛利率進一步下降(通常下降3-4%,下降幅度和企業規模成反比),上環保設備還不如轉產,如果不上環保設備,又將被政府強制關閉。國內的大型紙廠大多擁有完善的環保設備,相應的環保成本如果由于地方政府對中小紙廠的保護主義而不能成為全行業的共有成本,其對環保的積極性將被大大挫傷。只有當環保成本成為共有成本,中小紙廠不斷被淘汰,大紙廠才能一方面擠占退出的市場不斷壯大規模,另一方面進一步攤薄環保成本,加大環保投入,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造紙業污染大戶的局面。
就上市的大宗原紙生產企業而言,除部分公司以外(如宜賓紙業),環保均已基本達標,又由于規模均在20萬噸以上,因此完全符合“規模與環保”的政策精神。所以,上市公司一方面沒有環保壓力,一方面又可以搶占中小廠商被動(強制關停)或是主動(環保成本難以承受)退出的市場份額,將大大受益于產業政策的頒布。
持續一體化進程使行業下半年回暖
從宏觀上看,行業一體化進程的啟動,部分企業一體化程度提高從而提升了盈利模式,促使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增強。
下半年,行業將進一步縱向、橫向一體化,在資源和規模兩方面繼續發生結構性調整。林紙公司和壟斷龍頭對行業的影響將不斷加強,這兩類公司較強的盈利能力將不斷改善行業整體的盈利水平。上半年的回暖跡象將得到鞏固,表現為行業下半年整體回暖。
縱向一體化方面,華泰股份和晨鳴紙業等新入者將繼續加大投入速生林建設,林紙一體化已成為行業共識。岳紙、美利兩家林紙一體化企業隨著制漿的自產原料化,將帶來成本的大幅下降,已具備和國際林紙公司相同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將顯著增強。
橫向一體化方面,市場受供求影響自發調整和政府宏觀調控(產業政策等)的雙重作用將使行業繼續整合,產業集中度將不斷提高。中小產能所占比重將繼續減小,一方面來自于更多中小廠商的退出,市場面臨重新分配,一方面來自于新增產能向龍頭企業和大企業集中。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