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制造強國加速邁進 智能裝備成工業轉型驅動力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
以高新技術為引領的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價值鏈高端和產業鏈核心環節,是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引擎,工業正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穩定與發展的驅動力。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于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主要原因也是源于其強大的工業實力。
7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將在東中西部選擇部分城市或城市群建設國家級示范區,將目前已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實施的簡政放權、財稅金融、土地供應、人才培養等有關政策擴展到示范區。
中國在工業方面的投入從來都是毫不吝嗇的,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等五大領域是現階段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
另外,根據工信部的有關規劃,到2015年,我國高端裝備制Y造業的銷售收入將超過6萬億元,在裝備制造業中占比提高到15%;到2020年,這一占比將提高到25%,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后,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于停滯。
從中長期看,我國制造業正處在“爆發前夜”。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12.2%和32.2%。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雖然尚未實現總體躍遷,轉型升級的壓力依然很大,但向好趨勢逐步明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生產設備進行智能改造和組裝智能車間成為各個地方謀求“智造”升級的一大發力點。在當今高度競爭的全球市場,越來越多企業為了實現快速增長、滿足市場的需求,不惜重金改良制造技術,以增強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制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而是否切實提升制造業的“獲得感”、加強企業家的自信心,不僅決定了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后勁,也對“中國制造”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