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送貨機器人系統化發展 仍面臨諸多挑戰
近年來,送貨機器人不斷走上街頭,開始進行測試,大有將要商用化的洶涌勢頭。不過,就目前而言,送貨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仍然不夠完善,應用場景也面臨諸多挑戰。
近日,在聯想召開的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表示,未來必然會是機器人送貨的時代。
劉強東這么說,自然有他的底氣在。近年來,京東在物流自動化、無人化的發展上已頗有成果,快遞無人機、送貨機器人等均已先后進入測試階段,離正式部署已為期不遠。并且,據劉強東表示,京東無人倉也將在2018年“雙十一”開啟之前推出,未來幾年內將是智慧物流體系打造的關鍵階段。
國內的機器人送貨悄然興起,歐美多國則已發展多時。最近,鄰國日本也開始發力物流自動化,推出了送貨機器人“CarriRoDelivery”。日本機器人開發創業公司ZMP在東京舉辦的“ZMP論壇”上發布了這款送貨機器人。據了解,這款機器人像一個帶車輪的大箱子,并配備了快遞盒。CarriRo行駛時通過攝像頭和雷達來識別周圍環境,并把貨物送到顧客家門口。
CarriRo最多可以裝載100公斤的物品,ZMP計劃用它來配送小型無人機難以運送的食品等。ZMP將向物流公司等提供物流機器人CarriRo。
快遞機器人之所以受到國內外頂尖科技企業、以及初創公司如此重視,迎來了發展的風口,就在于物流業的未來具備令人驚訝的發展潛力。
據《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預測,到2020年中國物流行業市場規模或將達到360萬億元。這么大的市場,當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數據顯示,全球快遞包裹每年約700億件,而2016年中國的快遞包裹就超過了300億件,快遞業務收入超4000億元。據中國郵政快遞報報道,7月12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還透露,今年第二季度起,中國已常態化進入單日快遞“億件時代”。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無論京東、順豐,亦或是阿里似乎都有自己的打算,每一家都想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不過,雖然這些“快遞員”機器人廣受關注,“粉絲”眾多,但是在實際的應用當中,目前來說,還只是處在測試階段,尚不能起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此前的“618”期間,京東配送機器人正式投入運營,在中國人民大學完成首單配送任務。但是就實際運作而言,京東配送機器人仍然有不少尚有欠缺的地方。首先是速度太慢,還沒學生步行的速度快,而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的最快速度和電動車差不多;同時,行進過程中,工作人員一直拿著遙控裝置尾隨在機器人身后,遇到前方有人時,工作人員就會主動上前,讓行人避讓機器人。
相比起人類的靈活應變,眼下的送貨機器人動手能力還相當欠缺。它們面對的配送場景非常復雜,需要應對各類訂單配送的現場、路面、行人及各種突發狀況等,以目前的技術還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決策并迅速執行,人工仍然占據物流業核心地位。
目前機器人扮演的只是輔助角色,實用價值不大,主角仍是大量人工。智能物流是物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單靠快遞行業的單打獨斗難以撐起物流大旗。
由此可見,目前送貨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仍然不夠成熟,進步空間還很大。當然,劉強東們也不指望這些機器人立刻能應用到實際物流當中去。現在更多地是放到諸如校園這樣的封閉環境下進行訓練、測試,在未來5-8年內逐步實現物流自動化進程。
因此,送貨機器人想要真正發揮其功效,一則需要將快遞、外賣業末端配送一公里納入城市規劃配套設施建設中,與政府建設協同合作是社會服務發展的大趨勢,也是勢在必行的一個環節;同時,還需通過無人配送車、無人機、配送機器人和無人倉庫等相互配合,構成一個強大的智能物流網絡,可以覆蓋無論是農村或是城市的物流需要。
如果進一步延伸,從產品的采購到庫存的配給、到庫網的調撥,到整個生產、到配送站,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物流體系的智能化,那樣將構建成一個無人的商業體、智能的商業體。
因此,現在來看,送貨無人機領域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噱頭和營銷,與此前的一系列宣傳手段極其相似。但從長遠來看,用機器人加人工智能解決物流運輸,的確是大勢所趨。目前,包括智能駕駛和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取得突破和進展,未來應用場景也將越來越多。
未來,送貨機器人想要真正實現落地,并充分發揮出其能力,仍然需要徐徐圖之。通過長遠的規劃與體系化發展來實現綜合布局,并從市場實際需求出發,送貨機器人等物流自動化產品才能獲得用武之地,才能實現持續發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