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工業機器人引領中國“數控”
日前,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首次突破10萬臺,同比增長近70%,全年產量預計首次突破12萬臺。
當前,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工業4.0”新機器人戰略等規劃和舉措,掀起了新一輪競相博弈的科技變革熱潮,機器人作為重要產業的發展方向方興未艾。得益于“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指引,我國工業機器人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已連續幾年穩居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在這一輪發展中,作為制造強省,廣東工業機器人“智造”在國家戰略發展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還是垂直領域的“隱形冠軍”,都推動著中國機器人在量與質上“齊飛”。
人機交互趨勢增強
在美的物流倉庫,搬運機器人有序靈活地“行走”,它可以輕松避開障礙,還能快速地頂起重物。
這是美的自主研發的機器人,隨著轉型科技集團,美的的機器人產品也在逐漸增多,而這也是其實現智能化,提升“智造”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在自動化水平上,世界上領先的是韓國、日本、德國。按照每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來算,目前全球平均水平是69,美的現在是100個,希望5年后我們能上升到世界前列?!痹谡{研現場,美的集團IT大數據部門負責人對南方日報、騰訊互聯網+合作事業部、中國信息經濟學會聯合調研團隊表示。
這意味著,隨著每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數目越多,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水平也將提高,而在這個過程中,人機交互能力扮演著重要角色。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表示,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帶來的并不是簡單粗暴的“機器換人”,而是人與機器在生活和生產場景中的最佳交互,在轉型科技集團中,美的正在探索未來的人機協作模式。
廣東機器人遠銷歐盟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去年,美的完成對德國機器人四大家族之一KUKA的收購,并把以色列高創公司收入版圖。毫無疑問,庫卡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及解決方案水平全球領先,當前,美的正整合庫卡資源,不斷創新自身工業機器人發展。
美的只是廣東工業機器人發展的一個縮影。廣東省經信委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廣東省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45.2%,總量超6萬臺。今年的準確統計數據尚未發布,不過,按照預期,廣東機器人制造業產值將達600億元。
而據海關統計,2017年上半年,廣東省出口工業機器人4.5萬臺,價值1.6億元,價值增長37.6%;出口平均價格為每臺3505.2元,上漲45.4%。其中,多功能工業機器人為第一大出口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據海關統計,廣東工業機器人在今年上半年已遠銷海外。其中,香港為最大出口市場,對歐盟出口激增:上半年,廣東省對香港出口工業機器人4575.1萬元,增長27.2%,占28.9%。同期,對歐盟出口2286.4萬元,大幅增長91.8%。
精準“數控”成為特色
在南方日報、騰訊互聯網+合作事業部、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對多家制造企業的聯合調研中,記者發現,以大數據資源為基礎,通過云計算、信息系統等技術打通產業鏈各個環節,成為廣東機器人研發的一大特征,支撐起廣東機器人的質量。
日前,中國信通院發布《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人3.0新生態》報告指出,伴隨著感知、計算、控制等技術的迭代升級和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深度認知學習等新型數字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入應用,機器人發展已進入了機器人3.0階段。
報告指出,全球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市場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1110億美元。中國自2013年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并保持至今。2015年市場份額超過四分之一,預計2018年將達到三分之一。
據悉,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市出臺了機器人相關政策,如廣州確立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0億元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東莞提出力爭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700億元。而在產業集聚上,中國已經有40多個機器人園區,上規模的機器人企業超過800家,形成了東西南北四大產業集聚區。
實際上,單單依靠美的、格力等巨頭的獨自發展,肯定無法形成產業集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該報告就指出,除了傳統巨頭,廣東已涌現出廣州數控、固高、歐凱、嘉騰、旗瀚、雷柏等知名機器人研發制造相關企業。從整體上看,珠三角地區的機器人產業以廣州、深圳為核心,以傳統的數控產業為基礎,在控制系統上有優勢,工業機器人運用很多。
數讀
半年來,“工業機器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度不斷上升。
近半年,“工業機器人”一詞的搜索熱度環比上漲75%,
大部分搜索來自廣東省。
其搜索主要人群畫像為29歲到35歲之間,具有本科學歷的男性。
專家點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董小英:美的數字化轉型走在行業前列
美的的智能制造在廣度和深度上展現了很高的水平,通過移動技術、大數據、云計算與信息系統打通并覆蓋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利用大數據實現多層次的管理決策的數據化和智能化,在行業數字化轉型上走在了最前列。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