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鋼鐵產業智能化基礎較差,轉型升級面臨挑戰
9月10日,在2016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李新創指出,我國鋼鐵行業要打造面向制造業的“互聯網+”產業生產體系,推動產業融合,從而構建鋼鐵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統,力促鋼鐵轉型升級。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指出,基于智能裝備、智慧工廠等先進制造技術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模式,目前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9月10日,在2016(第五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李新創指出,我國鋼鐵行業要打造面向制造業的“互聯網+”產業生產體系,推動產業融合,從而構建鋼鐵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統,力促鋼鐵轉型升級。
鋼鐵產業智能化基礎較差
智能制造作為新一代生產方式,是實現制造業強國的發展戰略,是企業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李新創指出,目前,個性化、定制化,多品種、小批量是鋼鐵企業生產組織的必然趨勢;加強質量管理、降本增效、節能減排是鋼鐵企業發展生存的必然要求;產銷一體、管控銜接、“三流”同步是鋼鐵企業信息化的必然選擇。但是,協調產銷矛盾、實現產銷平衡是鋼鐵企業一直面臨的關鍵問題。
上海名匠智能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俊介紹,當前,全球信息技術領域的深刻變革,為傳統制造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中,信息技術領域帶來制造業的變化,一是互聯網帶來思維的變化和社會化的價值創造,即開放、公正、參與、共享網絡化的生態。二是大數據帶來的科學技術研究手段的變化,即橫向整合供應鏈、縱向整合價值鏈和全生命周期價值創造端,最后演化到網絡生態鏈整合。三是云計算帶來使用硬件工具的變化,能夠實時化市場洞察,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但是,智能制造三大組成部分即智能裝備、智能生產、智能物流,要實現從裝備、過程到管理的系統化復雜程度高。而且,我國制造業企業工業化與信息化基礎較差,特別是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制造企業面臨著挑戰。其中,市場需求的變化方面,產品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易用性越來越高;生產組織方式方面,異地化分工與協同、越來越昂貴的人工成本,促使機器替代。
李新創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信息化技術在生產制造、企業管理、物流配送、產品銷售等方面應用不斷深化,一些優勢企業步入集成創新階段。但是,由于鋼鐵產業智能轉型升級存在核心技術及智能系統創新能力欠缺、行業集中度低造成的智能管控改造難度大、政府資金支持有限、企業機制體制創新能力不足、智能化專業人才匱乏,目前面臨數據集成化水平不高、柔性化生產有待加強、大數據應用有待深化等問題的挑戰。
鋼鐵產業需要構建柔性價值網絡
李新創指出,我國鋼鐵智能制造目標就是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以及智能制造技術,實現“兩化”深入融合,研發具有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生產組織、過程優化、質量全程管控、市場動態反饋等多重功能的鋼鐵全流程智能制造系統,提升鋼鐵制造過程中新鋼種高效研發能力、產品質量穩定生產能力、柔性化生產組織能力、能效成本綜合控制能力,實現產品規模化生產與定制式制造相融合的鋼鐵智能化制造。
李新創認為,當前,我國鋼鐵產業面臨產能過剩、需求低迷、國家化戰略的迫切性,需要加強質量管理、降本增效、節能減排。而我國鋼鐵企業生產管理發展趨勢是個性化、定制化、多品種、小批量,關鍵要協調產銷矛盾,以降低生產、庫存、物流成本。目前,我國諸多鋼鐵企業積極推進“兩化”融合體系建設,涌現了一批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貫標試點、智能在線監測和檢驗化驗設施以及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在企業經營決策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系統應用等先進技術。為此,我國鋼鐵產業需要構建“五點、四鏈、三集群”的柔性價值網絡,即以鋼鐵業務為核心,基于創新要素耦合模塊,跨領域延伸產業鏈,重塑減量化時代柔性創效價值集群。其中,“五點”即有序化耦合、智能化耦合、品質化耦合、綠色化耦合、標準化耦合;“四鏈”即差異化延伸、多元化延伸、國際化延伸、服務化延伸,最終形成“三集群”,即產服結合、產城共融、產融結合的柔性創效價值集群。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