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面臨新機遇
據報道,隨著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采購力度大幅提升,及其產品國產化率的必然要求,中國零部件產業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并有望成為汽車產業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行業。
整車價格持續下跌,以及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促使汽車產業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順著供應鏈傳遞給上游汽車零部件企業。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競爭焦點將主要集中在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兩大方面。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要降低零部件生產成本,跨國公司必然要加大在中國本土的采購和生產,這種轉變,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也從客觀上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國產化率。《辦法》規定,將對大于等于整車價值60%的零部件征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因此,跨國公司在投產新型車時,將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等關鍵零部件帶到國內生產,或者與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聯合,培育自己在中國的零部件配套體系,也成為必然趨勢。
跨國公司經營本土化、產品國產化,必然給國內企業帶來新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隨著國際采購方向向中國大陸集中,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將被逐漸納入全球汽車零部件采購體系中。
國際資本在中國零部件產業中的新動向,給國內零部件企業帶來了發展空間。但同時,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與國際企業在研發技術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專家建議,國內零部件企業應聯合協作、找準市場空間提升競爭能力。
第一、加大對零部件研發的支持力度。目前國外大零部件供應商有自主開發能力,研發費用普遍占銷售收入5%至7%以上,而國內企業大多缺乏產品開發能力,研發費用一般僅占銷售收入1%到2%。自主研發能力欠缺,導致國內零部件企業沒有市場話語權,易受整車企業左右。
第二、加強國內外聯合開發,扶持中高檔產品生產。我國勞動力成本與歐美相比僅為歐美的20%左右,我國零部件中低檔產品出口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但未來零部件業的競爭僅有低價遠遠不夠,高科技含量較高的零部件大多由外方控股或獨資生產的狀況,不利于企業發展。專家建議,國內有關部門應在為企業介紹國外技術標準、在各種相關法規方面予以指導與服務。同時,鼓勵國內外聯合開發,或請國外技術科研機構幫助開發,引進技術。
第三、挖掘小企業精、專、靈的優勢,鼓勵國內零部件企業聯合協作。目前,我們有5000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加上村辦、小型非國有企業,總數達8000余家。小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缺乏品牌上的競爭優勢,但以聯合協作的方式生產,數家小企業精密分工、合作,也能有效地實現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