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成為國內光伏企業內需激活點
產能過剩和歐盟“雙反”讓國內光伏企業備感“壓力山大”。不過,國內市場的啟動又為企業打開了另一扇門。
目前,陜西有骨干企業十多家、配套企業上百家,光伏全行業處于微利或輕微虧損狀態。但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主動求變,將國內市場需求的激活點放到了分布式光伏上。
在西安市經開區,西安佳陽(普瑞)新特能源有限公司去年就利用4棟廠房屋頂建設了總裝機1.2兆瓦、設計年生產清潔電力約120萬千瓦時的光伏發電項目。“項目采用自發自用、富余電量上網的方式運行,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約82萬元,并從上網電價銷售中可獲得8.6萬元運營收入。”公司常務副總仇勇表示。
貼牌模式難持續
陜西是國家層面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省份和國際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參與方之一。近年來,陜西太陽能光伏產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并成為“十二五”期間陜西的支柱性產業。
而陜西光伏企業在這輪調整中也受到了影響。目前陜西有骨干企業十多家、配套企業上百家,全行業處于微利或輕微虧損狀態。
“今年上半年和去年情況差不多。現在,陜西光伏企業多為臺灣提供貼牌產品。”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雖然是貼牌,但資金有保證,同時產能釋放了,企業也從中獲得了利潤,不至于停業或倒閉。但是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要差一些。
據了解,陜西省當前對光伏產業仍加緊建設,預計在2014年形成低成本投入、高設備起點,價格相對較低,具有競爭力的規模產業。
不過,遭遇產能過剩以及歐美國家“雙反”的壓力,光伏產業在此次調整中不但要避免成為受害者,還應轉危為機、成為受益者,陜西尤其如此。因為在陜西,這是一個幾百億的產業,剛起步不能就此停滯。
據上述業內人士分析,2011年應該是陜西光伏企業最困難的一年。因為2010年企業剛形成一定規模就遇到了調整,導致當時價格一周一跌,價格跌得太快,而企業決策體系跟不上。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企業都開始“隨行就市”。而從2012年的情況來,貼牌生產難以持續。2013年對企業來說,估計也是困難重重,因為部分小企業沒有積累,價格又長期在低位徘徊,資金鏈將更加收緊。
當然,對于骨干企業來說,資金還是有保證的。
3月份,陜西有色發行的“13陜有色債”債券正式交易流通,該債券總規模15億元,募集資金全部用于陜西有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GWp太陽能光伏電池項目。
而陜西有色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為陜西有色及下屬控股公司陜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出資組建,2011年6月注冊成立,主要生產高性能的單晶硅和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及太陽能組件。
同樣,作為五大發電企業之一的中電投以及比亞迪、隆基股份等上市公司,其資金也有保證。
分布式發電成趨勢
仇勇介紹說,目前公司除了開拓新興市場外,也開始將國內市場需求的激活點放到了分布式光伏上。
據了解,分布式光伏發電是指位于用戶附近,所發電量就地利用,以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并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是國家大力推廣的光伏發電利用方式之一。
“在光伏遭遇‘雙反’調查、企業巨虧的現實背景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被看做是啟動內需、拯救光伏行業的重要途徑。”陜西省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表示。
而分布式光伏市場巨大,一旦發展起來,能給光伏企業帶來可觀的效益。
因而,面對歐盟的“雙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光伏企業除了要穩住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啟動國內市場、消化產能。國家也制定了促進光伏發電的政策,包括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家庭使用光伏發電裝置,給光伏發電電量補貼、稅收優惠,電網為光伏發電并網提供便利。
2012年12月底,國務院正式通過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到2015年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5萬兆瓦。截至目前,中國光伏發電“十二五”規劃已經做出了四次調整。在此前基礎上提高1.4萬兆瓦,而在最初1萬兆瓦的基礎上更是提高2.5倍。
此外,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則涉及到了光伏的標桿電價以及光伏電站的補貼問題。這似乎讓中國光伏產業在當前的困局中,依稀見到一絲曙光。
在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發展上,陜西省走在了前面。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企業均表示,必須要依靠國內以及新興市場的拉動。分布式電站的大力推廣,無疑將成為消化過剩光伏產能的一個重要出口。
“公司生產能力是300兆瓦,僅在國內市場就可以消化200多兆瓦的產能。”仇勇向記者表示,根據目前公布的電價補貼方案,光伏電站的投資也僅能維持8%—12%的偏低收益率。
不過,仇勇認為,“光伏企業基本上都處于微利,只要企業能堅持下去,就已經在市場中站穩了腳。”
同時,太陽能發電低碳環保,僅經開區項目預計就可節約標煤約408噸,減排二氧化碳1101噸。-indent:2em;">此外,今年5月份由西安佳陽(普瑞)新特能源有限公司負責施工建設的韓城市東白礬村太陽能示范村,首期20戶村民統一集中聯排規劃建設,年總用電量約7萬千瓦時。
上網電價改革
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陜西省提出了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以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為依托,通過集中布局、規模化開發,實現新能源裝機由原規劃的700萬千瓦到1100萬千瓦的躍升。以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新能源發電產業由陜北向關中、陜南地區全面展開。”
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光伏企業的轉向,特別是轉向分布式光伏電站上,還需要政府補貼等多方面的助力。其中,提高上網電價無疑是關鍵。
據了解,國家能源局鼓勵各省(區、市)利用自有財政資金,在國家補貼政策基礎上,以適當方式支持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的建設。
5月10日,楊凌示范區居民夏寶國的光伏發電項目經過最后的檢測驗收,順利并入國家電網投入運行,實現了陜西省首例居民光伏發電項目并網。
國家電網陜西省電力公司一位負責人表示,夏寶國的家庭光伏發電站并網后,所發電除家用外,富余電量已并入國家電網對外出售。由于目前國家光伏補貼政策已出臺,光伏上網電價確定在1元/度,大概7年后,該用戶就可以實現盈利了。
“隨著光伏組件的價格大幅降低,居民申請的熱情也高漲了。”上述負責人說。
而長期以來,“并網難”也被認為是制約分布式應用市場全面打開的瓶頸之一。
為此,2012年10月,國家電網宣布,接受6兆瓦(1兆瓦=1000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并承諾為這樣的項目接入提供便利,受理、制定接入電網方案、并網調試全過程不收取任何費用。
并網問題解決之后,上網電價的確定則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征求意見稿,涉及光伏的標桿電價以及分布式光伏的補貼問題。此外,未有明確的政策細則出臺。
目前的政策是,分布式屋頂電站業主要獲得當地發改委的核準,才能拿到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補貼。否則,國家電網只以0.4元/千瓦時的脫硫煤上網電價收購。
另外,有市場人士表示,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分布式光伏、太陽能電站、太陽能建筑等,盡快出臺相應的配套細則,這樣才能夠改善太陽能光伏發展比較困難的狀況。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