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走向低成本 引發中國制造業巨變
目前在機器人領域,ABB公司的機器人業務代表了歐洲公司的水平,而在亞洲,比亞迪和富士康是直接競爭對手。據一些業內人士說,富士康的機器人已經拉開了和上述兩家公司的距離。雖然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仍然只能是在一些簡單的領域工作,但是可以對付產能較大、出貨周期長單個品類了。
再從成本上看,機器人的制造和維護成本依然高于人工,不過據中國臺灣一些業內人士樂觀分析,可能到2014年,機器人的成本就會低于人工。這意味著大規模的制造成為可能。
有了這兩個基礎,“郭臺銘號”可以將機器人逐步推廣到更多的生產線,正如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的“中國制造”,深刻改變了中國社會結構一樣,未來機器人也會再次改變這一切。在西方,這已經是正在進行時態。
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呢?首先,大規模的民工潮、返鄉潮可能變成小規模,甚至不會出現,火車票也不再一票難求。其次,大量“90后”、“00后”的年輕人開始考慮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他們會想到更多的辦法服務社會,創造價值,而不是靠輸出勞動力,中國社會結構會因此出現深刻變化。第三,中國制造也會升級,可能不會再和血汗工廠劃上等號,而是變成高科技、大規模、環保生產的典范。
如果這一切都能實現,那郭臺銘真的善莫大焉。短期看,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減少了就業崗位,也不會讓地方政府歡迎,甚至還有倫理道德問題。但從長期看,這的確是改變中國產業結構,提升中國制造競爭力的最重要一步。
當然,這個過程肯定不會一蹴而就,郭臺銘稱現在的機器人數量并沒有達到事先的預期,還不到規劃的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把這些看成任何事情發展的必經階段,那么就給郭先生足夠的時間吧。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