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頻道

      中國紡織工業60年回顧大全

        1 紡織工業部正式成立
        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紡織工業部正式掛牌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曾山為紡織工業部部長,錢之光、陳維稷、張琴秋為副部長。紡織工業部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首批設置的工業部門之一,曾山為新中國首任紡織工業部部長,錢之光任黨組書記、副部長,主持部務工作。
        2 紡織工業恢復并改進生產
        1950年3月2日,紡織工業部召開全國公營紡織會議。會議決定,根據國家財政與原料供應情況,在現有基礎上恢復與改進生產,使紡織工業穩步向前發展。據調查統計,1950年底,全國共有棉紡織廠254家,紡錠523.65萬枚,實際開工數459.82萬枚;織機7.03萬臺,實際開臺數5.61萬臺;職工人數28.85萬人。全年生產棉紗240.8萬噸,棉布25.2億米。當年我國棉花豐收,產棉1400萬擔(70萬噸),棉紡原料基本自給。
        3 紡織企業實行民主改革
        1951年1月19日,錢之光代表紡織工業部在政務院第68次政務會議上作《關于紡織工業部1950年工作總結及1951年工作方針和任務的報告》。報告指出,近一年來在紡織企業進行了初步的民主改革,大部分紡織廠已經廢除有損工人尊嚴的相關制度。這一年,在全國公、私營紡織企業實行民主改革,充分調動了全國紡織工人的勞動積極性。
        4 我國制造第一批成套紡紗及織造設備
        1951年我國紡機行業制造出第一批成套紡紗、織造設備,裝備了新建的西北國棉一廠,以及武漢、鄭州、咸陽、邯鄲、烏魯木齊等地的新建棉紡廠。
        5 第一所紡織類高等院校成立
        1951年7月,華東紡織工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所紡織類高等院校。該學院由上海原有各紡織院、系合并而成,標志著新中國紡織工業在初創時期就已確立重視培育人才的發展戰略。該學院是今天東華大學的前身,58年來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紡織專業人才,為推動新中國紡織工業的大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6 郝建秀工作法命名推廣
        1951年8月,全國紡織工會生產部介紹了增產節約的“郝建秀工作法”。青島國棉六廠女工郝建秀,自1950年5月企業開展以增產節約為主要內容的生產競賽后,連續7個月平均皮輥花率僅為0.25%。而當時全國的平均水平是1.5%,郝建秀出皮輥花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1951年10月,紡織工業部正式發布《關于普遍開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部委首次在全國推廣以普通工人名字命名的先進操作技術。
        7 “一五”時期紡織擴大建設規模建立五大棉紡織工業基地
        1953年,紡織工業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規模建設。國家計委和紡織工業部向黨中央匯報建設180萬~250萬錠的目標,毛主席指示:“不是180萬錠,也不是250萬錠,而是300萬錠。”“一五”時期,紡織工業發展布局實行“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建成了北京、石家莊、邯鄲、鄭州、西安5個棉紡織工業基地。“一五”計劃提前完成,建成240萬錠,加上在建工程超過300萬錠。同時,還建立了6個印染廠、3個毛紡廠、7個麻紡織廠、4個絲綢廠、3個化纖廠和1個紡機廠。
        8 全國紡織勞動模范評選
        1953年3月18日,紡織工業部、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發出聯合通知,在全國范圍內評選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同年6月,紡織工業部、中國紡織工會全國委員會共同組成評模委員會,共評選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105名、模范單位24個。
        9 全國棉布實行統購統銷
        1954年9月14日,政務院為了進一步取締市場投機,穩定物價,發布《關于實行棉布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決定自1954年9月15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棉布的統購和統銷。同時,政務院為了保證紡織工業用棉,保證人民生活所需棉花的供應,發布《關于實行棉花計劃收購的命令》,決定自1954年秋季新棉上市起,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棉花統購。從這一年到1983年全國取消布票,中國憑借布票消費紡織品的歷史持續了整整29年。
        10 以自主技術和設備援外
        1955年7月,中國無償援助的越南建設南定紡織廠破土動工,規模為織機1108臺,于1959年建成。同年9月,中國以直接貿易方式幫助緬甸建設的直邁棉紡織廠破土動工,規模為紡錠2.16萬枚,織機196臺,于1958年2月完工。這兩個援外項目開啟了中國紡織工業以國產成套設備、自有先進技術援助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序幕。自1955年到1982年,中國以無償援助、提供無息貸款和直接貿易的方式,先后在柬埔寨、蒙古、斯里蘭卡、越南、朝鮮、古巴、剛果等35個國家援助建設了82個紡織成套項目,累計援外金額4億元人民幣。
        11 紡織科學研究院在京成立
        1956年2月6日,紡織工業部制定并公布《1956年至1967年科學研究規劃》。《規劃》指出,紡織工業要研究采用新設備以縮短棉、毛、麻的紡紗工藝過程,提高織造各工序的機械速度,增加染整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充分使用麻、絲等可紡纖維,改進紗、布成品,尤其是染整成品的品質和染色牢度并盡量增加新品種。同年2月17日,紡織工業部在北京成立紡織科學研究院,并在上海成立分院。紡織工業中長期科學研究規劃的制定和紡織科學研究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紡織工業堅定地走上了以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發展的道路。
        12 化纖工業發展拉開序幕
        1957年,我國逐步恢復安東化纖廠(后為丹東化纖廠)和安樂人造絲廠(后為上海化纖四廠)。同年10月,由當時民主德國幫助設計和提供設備建設的保定化學纖維廠和北京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同時破土動工,并分別于1960年7月和1958年12月竣工投產。這兩個項目的建成投產拉開了新中國化纖工業發展的序幕。
        13 首批毛紡織廠自主建設
        1958年3月,中國自主設計、施工,用國產設備建設的第一批毛紡織廠——青海毛紡織廠、呼和浩特第二毛紡織廠、蘭州第一毛紡織廠和陜西第一毛紡織廠相繼動工建設,為我國毛紡織行業以后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14 紡織精簡機構下放企業
        1958年3月7日,中央批轉紡織工業部黨組提出的《關于紡織企業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的報告》,同意紡織工業部把所管理的棉、毛紡織企業全部下放交地方管理。新中國成立以來,紡織工業以精簡機構和下放企業為主要內容、規模最大的一次機構改革就此展開。隨后,原部屬各地紡織管理局全部撤銷;10個直屬紡織機械廠下放歸地方管理;毛麻絲紡織管理局撤銷,毛、麻、絲企業全部下放至地方管理。
        15 細紗落紗和穿經工作法推廣
        1959年10月26日,全國群英會在北京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悉數出席大會,參加群英會的紡織工業代表共360人。會議期間,來自各地的先進生產者和操作能手在北京進行生產技術和技能表演,經過有關方面測定、分析和研究,紡織工業部總結出細紗落紗工作法和穿經工作法,并在全國推廣執行。
        16 錢之光總結“大躍進”以來十條經驗
        1960年12月7日,紡織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紡織工業廳局長會議。錢之光在工作總結中著重談了“大躍進”以來的十條經驗:一、發展紡織工業,必須首先正確認識農業,真正貫徹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二、安排生產計劃,必須瞻前顧后,留有余地。三、基本建設必須縮短戰線,保證重點,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四、堅決貫徹全國一盤棋的方針,互相協助,互相支援。五、必須經常抓住提高質量這一環節,來促進企業生產全面發展。六、必須十分注意節約勞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七、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必須緊密圍繞當前的生產關鍵,加強科學分析,注意鞏固、推廣和提高。八、必須不斷加強企業管理,使經濟工作越做越細。九、援外工作必須既積極又謹慎。十、必須在一切工作中正確執行黨的政策。
        17 國產粘膠纖維設備試制成功
        1961年1月,國產粘膠纖維長短絲設備系統全部試制成功,并在上海安達化纖廠安裝試用。隨后,用國產設備建設的第一批粘膠纖維企業——南京化纖廠、新鄉化纖廠、杭州化纖廠、吉林化纖廠等相繼動工建設,初步建立人造纖維工業體系。
        18 自然災害時期紡織系統精減員工
        1961年7月,在國家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和經濟困難的背景下,為了共渡難關,紡織工業部發出《關于紡織系統精減職工計劃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全國計劃停工企業1544個,關廠、停開棉紡紗錠245萬枚,壓縮勞動力45萬人。方案經國家計委批準執行。
        19 紡織工業大力支援農業
        1962年7月22日,紡織工業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和李富春副總理作了《關于支援農業的報告》。報告提出紡織工業支援農業的任務是:一方面要盡可能多地生產紡織品供應農村,活躍城鄉經濟;另一方面,要在恢復和發展農業原料的同時,積極發展化學纖維工業,減輕農業負擔。從1960年起,紡織工業一方面增加生產能力供應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在國內組建出口紡織品基地,增加國家外匯收入,增加糧食的進口量。
        20 紡織行業規劃十年科技發展
        1962年8月,紡織工業部在北京召開1963年至1972年紡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會議,同時召開國家科委紡織專業組會議。會議討論了紡織工業科學技術未來十年的發展方向、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技術問題、工作措施和分工協作等問題。充分體現了紡織傳統行業對科技進步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
        21 紡織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條例發布
        1963年10月18日,紡織工業部向國務院報告上海嘉豐紡織廠企業管理經驗: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全面貫徹多快好省的方針;長期以來形成了實事求是、深入踏實、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風。同年11月,紡織工業部發布《紡織工業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條例》。《條例》規定:實行生產技術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建立和健全以總工程師為首的各級生產技術責任制度等,標志著紡織工業將現代化的科學管理作為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22 第一批自主建設的化纖廠投產
        1964年3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積極發展人造纖維工作的指示,責成紡織工業部會同有關部門組成指導人造纖維會戰指揮部,對發展人造纖維行業迅速作出全面規劃,由國家計劃委員會綜合平衡并納入長期計劃。3月23日,國家計委、國家經委批轉紡織工業部關于建設北京維尼綸廠的會戰計劃。5月下旬,南京化纖廠建成投產。同年12月,保定化纖廠新建的漿粕車間、南京化纖廠新建的短纖維系統、丹東化纖廠新建的長絲系統、杭州化學纖維廠轉入正式生產。次年4月27日,新鄉化纖廠的長絲系統順利投入試生產。至此,我國自力更生新建的第一批共8個化學纖維廠已全部建成投產。這批化纖廠總規模為2.26萬噸。
        23 紡織行業大型展會首次舉辦
        1966年5月1日至6月30日,全國紡織工業技術革命展覽會在上海正式展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紡織工業第一次公開舉辦的大型展覽,共征集了11000多項重大的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項目,正式展出的有3100多項。5月6日,周恩來總理參觀了展覽并對紡織工業作出了重要指示。展覽會期間,共組織專業技術交流60次,接待觀眾38萬人次。
        24 現代紡織產能遍布全國
        1966年5月4日,國家計委批準紡織工業部將上海緯綸毛紡廠遷往西藏,改建為林芝毛紡廠。從此,中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都擁有了現代紡織生產能力。
        25 輕工紡織合并成立輕工業部
        1970年7月1日,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原一輕部、二輕部、紡織工業部正式合并為輕工業部,錢之光任部長。
        26 國家建設四大石化化纖聯合企業
        1972年1月,經國家計委與輕工業部、燃化部、商業部、外貿部共同研究,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李先念報告,為充分利用我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擬引進成套的化纖、化肥技術裝備。之后幾年,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批示下,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四川維尼綸廠和天津石油化纖廠四大石油化工化纖聯合企業相繼建設。至此,我國化纖工業初具規模。
        27 鄧小平視察上海石化總廠工地
        1975年6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視察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工地,建議由國務院召開現場會議,總結推廣這一工程的建設經驗。8月8日~16日,國務院在上海金山召開現場會議,總結推廣上海石油化工總廠的建設經驗。9月,遵照國務院領導關于搞好工程質量的指示和國務院金山現場會議的部署,輕工業部派出3個質量檢查組分別赴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四川維尼綸廠、遼陽石油化纖廠工地檢查工程質量,歷時3個月。
        28 恢復紡織工業部
        1977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將輕工業部分為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錢之光任紡織工業部黨組書記、部長。兩部于1978年1月1日開始分開辦公。
        29 紡織百余項科研成果“文革”后獲獎
        1978年3月18日,因“文革”影響中斷了十多年之后,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和主持了會議。大會獎勵了一批科研單位和科研成果,紡織系統的222個科研單位和個人、174項科研成果獲獎。
        30 補償貿易在全國正式推廣
        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業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由于曹光彪在“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這種形式上的大膽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國務院于1979年9月頒布了《關于開展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型補償貿易辦法》。從此,補償貿易在全國正式推廣。
        31 法國時裝大師皮爾·卡丹應邀訪華
        1979年3月,法國時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應邀來華,在北京民族宮舉辦了一場法國時裝表演。皮爾·卡丹成為中國時尚的重要啟蒙者,一波比一波繁華的時裝潮流、一個比一個華麗的奢侈品牌從此相繼來到中國。
        32 上海紡織試行利潤全額留成辦法
        1980年1月,經國家經委和財政部批準,上海紡織工業局試行利潤全額留成辦法。此舉把國家、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結合起來,把企業的經濟責任、經濟效益和經濟利益掛起鉤來,對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具有重大作用。
        33 首家中外合資紡織企業成立
        1981年,全國紡織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的建立是實踐黨的對外開放政策的一次創舉,也為利用外資積累了經驗。中外合資企業的創辦,成為紡織系統發展“三資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良好起步。
        34 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成立
        1981年8月,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成立。該協會是紡織行業成立最早的協會,也是中央各部委中最早成立的行業企業管理協會。
        35 江蘇儀征化纖在日本融資
        1982年,江蘇儀征化纖一期工程通過中信公司發行日元債券在日本融資,開辟了借外債辦大企業的新路。紡織工業部和中信公司聯手辦成的這項“借債建廠”的創舉,一時被譽為“儀征模式”,成功嘗試我國國營企業以發行債券方式利用外資建設大企業。
        36 引進首套滌綸長絲高速紡生產線
        1983年,廣東新會滌綸廠引進全國第一套滌綸長絲高速紡絲生產線。新會滌綸廠解放思想,大膽突破計劃經濟的束縛,主動根據市場的需求趨向,積極追逐國際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成套引進,規模化生產,在國內樹立了典范。
        37 全國學習步鑫生改革精神
        1983年4月,《浙江日報》、《人民日報》先后刊登關于浙江省海鹽襯衫廠廠長步鑫生的報道。步鑫生的一套充滿改革精神的經營管理辦法,使廣大企業負責人深受啟發,全國掀起了學習步鑫生的熱潮。
        38 全國紡織新產品展銷會舉辦
        1983年6月15日~7月15日,全國紡織新產品展銷會在京舉辦。此次展銷會成為由工業部門組織生產企業直接進入市場的成功嘗試,是紡織企業從統購統銷的生產計劃型向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生產經營型轉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并促進了日后各類專業展會的舉辦,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內需消費和外貿出口。
        39 布票時代宣告結束
        1983年12月,國務院決定取消布票,紡織品實行敞開供應。這一重要生活必需品供應制度的改變,不僅終結了實行了29年的憑票買棉布、棉絮的供應制度,而且成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結束“短缺經濟”、人民群眾過上溫飽生活、小康生活最有力的佐證。
        40 紡織工業部首次下放權限
        1984年8月12日,紡織工業部發出“關于第一步下放七項權限”的通知。這是紡織工業開始打破計劃經濟的嘗試。通知將過去紡織工業18個指令性計劃指標縮減為3個,并明確指導性計劃產品,地方和企業可以按照計劃指標,結合市場需要和原料資源安排生產。
        41 國家改革紡織外貿體制
        1984年12月,國務院召開第55次常務會議,聽取并討論紡織工業部關于紡織工業改革問題的匯報,決定在10天之內制定并發出關于紡織品進出口問題的文件。第55次常務會議在行業內外引起強烈震動。這次會議決定的外貿體制改革內容,不僅促進了工業直接面向國際市場,了解國際市場,快速加大了出口的步伐,而且更加體現了政府改革開放的決心和工作效率。
        42 《中國紡織報》正式創刊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紡織工業部創辦《中國紡織報》。1986年1月,《中國紡織報》正式創刊。23年來,《中國紡織報》肩負起行業媒體的重大責任,與共和國紡織工業共同成長。中國紡織報社幾代員工不懈努力,與紡織行業廣大干部職工一起見證了紡織工業發展歷程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各個重要歷史時期,《中國紡織報》積極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為中國紡織行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43 國產成套化纖設備研制成功
        1986年4月2日,年產1.5萬噸大型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研制成功,在江蘇儀征化纖公司通過鑒定。由此,我國進入了用國產大型、成套化纖設備裝備化纖工業的新時期。這次攻關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紡織工業堅持自主創新,瞄準國際先進技術,加快化纖設備國產化的信心。
        44 服裝工業劃歸紡織工業部管理
        1986年10月,國務院第121次常務會議決定將服裝工業劃歸紡織工業部實行行業管理。實行“大紡織”行業管理,對提高服裝行業的工業化水平,促進服裝面料生產行業發展,擴大服裝出口,滿足國內人民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起到了重大作用。
        45 第一所服裝專業院校誕生
        1988年5月10日,我國第一所全國性的以服裝科學、工程、藝術為主體的新型的服裝教育高等學府——北京服裝學院誕生。 由于北服的建立完全符合形勢和市場需求,引發了全國各地眾多高校相繼創設服裝院、系、專業的熱潮,有效地解決了服裝工業的人才培養問題。
        46 第一屆中國國際紡機展舉辦
        1988年7月,第一屆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改革開放后紡織行業首次舉行的大型國際展,促進了信息交流和貿易開展,在業內引起強烈反響。隨后幾年,紡織行業的各類大型國際展覽會、博覽會紛紛開始舉辦。
        47 我國首次舉辦具有影響力的時裝模特賽
        1989年12月2日,中國首屆最佳時裝模特表演藝術大賽在廣州落下帷幕。這是國內第一次具有影響力的時裝模特比賽,標志著我國紡織服裝業的發展逐步與世界接軌,正在奔向小康的中國社會已開始追求時尚、流行。
        48 “兩機”專項技術引進國產化
        1991年12月21日,國務院紡織機械引進和國產化領導小組成立,開始了“兩機”專項的技術引進國產化工作。兩機項目技貿結合,搞技術引進國產化,為我國加快提高紡織機械設計制造水平打開了一條通路。
        49 紡織工業部改為中國紡織總會
        1993年,經全國人大正式批準,紡織工業部和輕工部分別改為中國紡織總會、中國輕工總會建制,以此作為政府部門行政改革的先行試點。吳文英任中國紡織總會會長。
        50 紡織企業股份制改造邁出第一步
        1992年,上海第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等掛牌上市。此舉為紡織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試點工作邁出了第一步。企業上市融資,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道路。
        51 國有企業重慶針織廠依法破產
        1992年11月3日,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慶針織廠破產。重慶針織廠的破產,成為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的標志性事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企改革深入產權制度,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現代企業制度開始建立。通過明晰產權和實施關停并轉,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開始理順,企業成為市場主體。
        52 將紡織作為國企改革突破口
        1997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在上海召開三省一市及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提出國民經濟最重要的任務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把虧損嚴重的紡織行業作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的突破口。這次上海座談會是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會后不久于12月9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確定“以紡織行業為突破口,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紡織行業開始了3年壓縮淘汰1000萬落后棉紡錠,分流120萬職工,實現全行業扭虧為盈的攻堅戰,并且全面啟動了中國紡織工業的戰略大調整,使中國紡織工業朝著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擴大市場、加速出口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53 撤銷中國紡織總會組建國家紡織工業局
        1998年全國人大正式批準撤銷部分工業部門,其中包括中國紡織總會。中國紡織總會撤銷的同時,組建國家紡織工業局。紡織工業局成立后,中心任務是抓紡織國有企業戰略調整,落實國務院關于在國有企業中壓錠、改造、重組和減員、分流的任務,確定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奮斗目標。2000年全國紡織工作會議召開,國家紡織工業局局長杜鈺洲在工作報告中,一方面總結國企改革突破口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的經驗;一方面提出“以建設紡織強國為根本目標,抓住機遇,埋頭苦干,加快推進紡織產業升級”,并作出具體工作部署。
        54 撤銷國家紡織工業局重新組建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2001年2月,經國家批準,國家紡織工業局撤銷,紡織產業協會全面登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歷史舞臺。這次機構改革,標志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紡織行業一直延續52年的專業部門管理結束,原來建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專業管理體系也不復存在。1998年建立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進行改建,并且組織起已經建立的各專業協會、綜合性協會及相關事業單位,形成一個國家級紡織協會體系。杜鈺洲任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
        55 中國加入WTO促進紡織工業發展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WTO的第143個正式成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曾受配額限制的紡織品服裝業外貿出口得到新一輪大發展。
        56 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開展
        2002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2001年對浙江省紡織產業結構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開展以產業升級為核心內容的紡織產業集群試點工作。通過試點方式將集群地區組織起來,從服務的角度,進行引領、指導、協調、幫助,對摸清行業脈搏,反映行業情況,完善產業政策,促進行業經濟健康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和重要的戰略意義。
        57 紡織協會提出“28+10”技術攻關項目
        2004年10月紡織工業協會召開全國紡織科技大會,公布紡織工業中長期科技發展綱要,提出“2010年前紡織工業亟待攻關和推廣的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重點新型成套設備”,并提出“在此基礎上再經過一個五年計劃的提高和擴展,有望在2020年實現產業升級,達到建成現代化紡織強國的目標”。
        58 紡織行業試行推廣社會責任
        2005年5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推廣委員會在京成立,《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在紡織行業推廣試行。紡織成為全國各產業中最早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行業。CSC9000T也是全國第一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紡織行業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不僅提升了行業的內在競爭力,而且為國家在社會責任建設方面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59 紡織工業協會提出提高“兩個貢獻率”
        2006年4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紡織行業動員落實“十一五”規劃大會上,提出紡織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產業升級,必須提高科學技術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兩個貢獻率”的提出,得到了全國紡織行業的認可,成為新時期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60 《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
        2009年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4月24日全文公布。《規劃》重新界定了紡織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要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快行業振興,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轉變。規劃及一系列配套措施的陸續出臺,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國紡織工業的高度重視和支持,既有利于解決紡織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形勢下的突出困難,也將有力促進紡織工業邁出由大變強的實質性步伐。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福利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影院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原一区二区|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亲子乱av一区区三区40岁|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丝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污污内射在线观看一区二区少妇|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在人天堂一区二区|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浪潮AV|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午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国产女人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自拍一区|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