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自控發展呈現新趨勢
樓宇自控,指利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對建筑內各種設備進行控制,從而對建筑運行狀態進行監控與調節,這已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了。而近年來,一方面由于各種建筑本身在設計理念、功能上有了巨大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自動化技術也在不斷革新,所以樓宇自控領域的發展也隨之增速,無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需求上,樓宇自控都呈現出新的趨勢。
功能多樣化 尋求開放與可擴展性
首先,樓宇自控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不同種類的建筑對樓宇自控功能、效果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提高了樓宇自控系統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的要求。
由于樓宇自控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目前已經涵蓋了住宅樓宇、商業建筑、公共建筑、功能型場館等多種多樣的建筑種類,而各類建筑在使用過程中,除了對樓宇自控的基本功能有比較共通的需求,往往在一些更多樣、更靈活的要求上有著各自的側重點。
這些功能與要求的側重點,實際上依靠于樓宇自控系統所包括的不同的子系統。之前“供電、照明、暖通、電梯”等幾大塊基本的控制功能,結構相對簡單整齊,采用主從型的控制系統就能夠滿足穩定性等基本要求,對集成商的要求也比較有限。而現在所強調的子系統功能更加細化,并具有很高的協調性與客制性要求。太陽能采集、安全保衛、住宅區遠程抄表、建筑內網絡控制、室內燈光模式調節等各種子系統都紛紛納入樓宇自控的范疇之內。而所涉及到的自動化產品從控制器、溫濕度傳感器、變頻器、運動控制器等擴展到智能傳感器網絡、無線通訊、專用以太網、組態軟件、數據分析系統,無論是種類還是功能都有質的變化。
而樓宇自控的子系統和自動化產品種類的擴展,使得其開放性與可擴展性日趨重要。由于樓宇自控涵蓋的范圍日益擴大,其實施往往由單一集成商承接轉變為多方共同實施,同時成本方面的要求也使同一系統需要容納多種品牌的自動化產品或子系統,封閉的系統與協議將越來越無法適應樓宇自控的要求。
建筑能耗控制要求提升
另一個方面的趨勢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性和受關注程度在逐年增加,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使得藉由樓宇自控實現的節能功能,體現得越來越顯著、量化和具體,也為樓宇自控節能的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實上,自從提出樓宇自控的概念以來,節能便列為樓宇自控承擔的功能之一。在以前,節能降耗的問題并沒有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沒有成為衡量樓宇自控效果的主要指標;而從技術發展上看,之前的樓宇自控系統更多是集中于“供電、溫控、照明、電梯”等方面,節能通常是在實現以上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改善供電質量、減少電器運行時間、在傳動環節應用變頻器等方式進行有限意義上的節能,在節能的精確性、可計量性上更是缺乏科學的衡量。
而目前,由于控制建筑能耗重要性的凸顯,對量化降低能耗的要求顯得迫切起來。也就是說,不光要把節能的要求體現在樓宇自控系統設計的出發點上,還要能夠有效地掌握和計量節能的效果。另外,整個節能的過程需要更加智能化,將數據分析、自動決策等技術和人工控制用電、溫度控制、設備節能等措施相結合,為節能提供更加實際的依據。
這些新的要求無疑為產品結構日益豐富的自動化企業帶來了商機。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全社會節能的大環境下,很多自動化企業已經將節能作為重要的戰略方向,這些企業也無一不將建筑能耗控制作為節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一向以“精于節能、盡心環保”作為特點的三菱電機,就大力推廣“可視化節能”的概念,其“可視化節能”不光注重改善設備,而且更注重依據可視化、透明的管理,具體把握能量消耗的動向,從而對建筑管理運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樓宇節能項目實踐中,三菱電機選擇了高校建筑首先進行推廣,根據學校能耗的特點,將各類能耗集成到一套完整的能耗分析系統之中,定期調整節能措施。同時通過分析學校建筑利用率的特點,對教室等場所的空調、照明實現智能化程度相對更高的自動化控制,非常靈活有效。研華也推出了BEMS樓宇能源管理系統,對建筑的水、電、氣消耗情況進行數據搜集,計算出優化用電建議,并配合Web-enabled DDC控制器,進行時序控制,執行優化動作,體現出高度的智能性和自動化程度。
樓宇自控朝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最后一個方面的趨勢是,樓宇自控的設計、實施、調試、驗收以至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越來越呈現出規范化、標準化的趨勢。近年來,由于國內地產業不斷升溫,同時伴隨著各地公共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改造,國內樓宇自控領域發展很快,很多先進的技術與產品不斷進入這一市場,一些最新的產品與系統在國內的應用、投運甚至早于國外。但各類技術產品的迅速發展,客觀上一度為這一領域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比如,隨著系統維護與擴展的要求日趨提升,系統的協議開放標準問題就越來越突出。很多廠商向國內樓宇自控市場推廣的一些產品,屬于在國際市場上份額極其有限的私有協議產品,這就為系統的擴展性帶來了潛在的局限,難以利用不同廠家的產品集成系統,并以此降低成本。再比如,在建筑節能的效果方面,缺乏驗收和考察的具體標準,就難以做到定量、有針對性地追蹤節能效果。
實際上,國內原有的《智能建筑設計標準》與《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對相關的各個方面也都有一些規定,但其作為概括化的標準與規范,起到的更多是指導性的作用。在具體環節的細化規定上,和對最新技術發展的追蹤上,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列入《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訂、修訂計劃》,就使現行的規范體系更加適應了樓宇自控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一文件將對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規劃設計、安裝調試、檢測驗收、維護管理、節能降耗等環節進行統一規范,使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達到舒適、高效、節能、環保的效果。而樓宇自控系統的生產廠家、設計院、科研院所以及施工企業等單位廣泛參與到標準的編寫中,也使這一規范更加具備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功能多樣化 尋求開放與可擴展性
首先,樓宇自控呈現出的一個趨勢是,不同種類的建筑對樓宇自控功能、效果的需求更加多樣化,提高了樓宇自控系統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的要求。
由于樓宇自控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目前已經涵蓋了住宅樓宇、商業建筑、公共建筑、功能型場館等多種多樣的建筑種類,而各類建筑在使用過程中,除了對樓宇自控的基本功能有比較共通的需求,往往在一些更多樣、更靈活的要求上有著各自的側重點。
這些功能與要求的側重點,實際上依靠于樓宇自控系統所包括的不同的子系統。之前“供電、照明、暖通、電梯”等幾大塊基本的控制功能,結構相對簡單整齊,采用主從型的控制系統就能夠滿足穩定性等基本要求,對集成商的要求也比較有限。而現在所強調的子系統功能更加細化,并具有很高的協調性與客制性要求。太陽能采集、安全保衛、住宅區遠程抄表、建筑內網絡控制、室內燈光模式調節等各種子系統都紛紛納入樓宇自控的范疇之內。而所涉及到的自動化產品從控制器、溫濕度傳感器、變頻器、運動控制器等擴展到智能傳感器網絡、無線通訊、專用以太網、組態軟件、數據分析系統,無論是種類還是功能都有質的變化。
而樓宇自控的子系統和自動化產品種類的擴展,使得其開放性與可擴展性日趨重要。由于樓宇自控涵蓋的范圍日益擴大,其實施往往由單一集成商承接轉變為多方共同實施,同時成本方面的要求也使同一系統需要容納多種品牌的自動化產品或子系統,封閉的系統與協議將越來越無法適應樓宇自控的要求。
建筑能耗控制要求提升
另一個方面的趨勢是,建筑節能的重要性和受關注程度在逐年增加,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使得藉由樓宇自控實現的節能功能,體現得越來越顯著、量化和具體,也為樓宇自控節能的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實上,自從提出樓宇自控的概念以來,節能便列為樓宇自控承擔的功能之一。在以前,節能降耗的問題并沒有受到如此高度的關注與重視,沒有成為衡量樓宇自控效果的主要指標;而從技術發展上看,之前的樓宇自控系統更多是集中于“供電、溫控、照明、電梯”等方面,節能通常是在實現以上功能的基礎上,通過改善供電質量、減少電器運行時間、在傳動環節應用變頻器等方式進行有限意義上的節能,在節能的精確性、可計量性上更是缺乏科學的衡量。
而目前,由于控制建筑能耗重要性的凸顯,對量化降低能耗的要求顯得迫切起來。也就是說,不光要把節能的要求體現在樓宇自控系統設計的出發點上,還要能夠有效地掌握和計量節能的效果。另外,整個節能的過程需要更加智能化,將數據分析、自動決策等技術和人工控制用電、溫度控制、設備節能等措施相結合,為節能提供更加實際的依據。
這些新的要求無疑為產品結構日益豐富的自動化企業帶來了商機。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全社會節能的大環境下,很多自動化企業已經將節能作為重要的戰略方向,這些企業也無一不將建筑能耗控制作為節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一向以“精于節能、盡心環保”作為特點的三菱電機,就大力推廣“可視化節能”的概念,其“可視化節能”不光注重改善設備,而且更注重依據可視化、透明的管理,具體把握能量消耗的動向,從而對建筑管理運行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在樓宇節能項目實踐中,三菱電機選擇了高校建筑首先進行推廣,根據學校能耗的特點,將各類能耗集成到一套完整的能耗分析系統之中,定期調整節能措施。同時通過分析學校建筑利用率的特點,對教室等場所的空調、照明實現智能化程度相對更高的自動化控制,非常靈活有效。研華也推出了BEMS樓宇能源管理系統,對建筑的水、電、氣消耗情況進行數據搜集,計算出優化用電建議,并配合Web-enabled DDC控制器,進行時序控制,執行優化動作,體現出高度的智能性和自動化程度。
樓宇自控朝規范化、標準化發展
最后一個方面的趨勢是,樓宇自控的設計、實施、調試、驗收以至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越來越呈現出規范化、標準化的趨勢。近年來,由于國內地產業不斷升溫,同時伴隨著各地公共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改造,國內樓宇自控領域發展很快,很多先進的技術與產品不斷進入這一市場,一些最新的產品與系統在國內的應用、投運甚至早于國外。但各類技術產品的迅速發展,客觀上一度為這一領域的規范化與標準化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比如,隨著系統維護與擴展的要求日趨提升,系統的協議開放標準問題就越來越突出。很多廠商向國內樓宇自控市場推廣的一些產品,屬于在國際市場上份額極其有限的私有協議產品,這就為系統的擴展性帶來了潛在的局限,難以利用不同廠家的產品集成系統,并以此降低成本。再比如,在建筑節能的效果方面,缺乏驗收和考察的具體標準,就難以做到定量、有針對性地追蹤節能效果。
實際上,國內原有的《智能建筑設計標準》與《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對相關的各個方面也都有一些規定,但其作為概括化的標準與規范,起到的更多是指導性的作用。在具體環節的細化規定上,和對最新技術發展的追蹤上,還需要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列入《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訂、修訂計劃》,就使現行的規范體系更加適應了樓宇自控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一文件將對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規劃設計、安裝調試、檢測驗收、維護管理、節能降耗等環節進行統一規范,使系統的建設、管理、運行達到舒適、高效、節能、環保的效果。而樓宇自控系統的生產廠家、設計院、科研院所以及施工企業等單位廣泛參與到標準的編寫中,也使這一規范更加具備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機器人試巡福建超高壓帶電線路
下一篇:薄膜化成為太陽能電池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