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近,傳感網技術產業聯盟籌備工作組在北京成立
在互聯網把地球平滑之后,由物聯網掀起的又一次信息化產業浪潮正在撲面而來。專家們表示,剛剛登臨世界舞臺的物聯網正在社會、經濟方面展現巨大潛力,中國應抓住此次物聯網崛起的良機,盡早進行產業布局,讓物聯網成為助力中國經濟起飛的新引擎。
12月1日,傳感(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籌備工作組在京召開會議,計劃明年初正式成立傳感(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這意味著我國在物聯網產業方面的推進正在加快。
據會議主辦者介紹,傳感(物聯)網技術在國際業界,被評價為未來改變世界的十大技術之首。在某種程度上,信息時代將從“網絡就是計算機時代”進入到“網絡就是傳感器時代”。誰能快速掌握傳感(物聯)網應用研究,誰就能搶占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的制高點。目前,我國現代意義的無線傳感網及應用研究,幾乎與發達國家同步啟動,具有同發優勢、同等水平,且部分領先。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科院等國內多家單位共同發起這一產業聯盟籌備會,正是希望集全國與此相關的研發力量及早布局。
據了解,在此次籌備會議之后,即將投入運作的傳感(物聯)網聯盟,將是一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用戶牽引、研究所與大學深度參與的技術產業聯盟。它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積極推動傳感(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致力于傳感(物聯)網產業鏈相關產品的研發、制造、推廣、應用。聯盟籌備工作組建議將聯盟總部設在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無錫國家傳感信息中心。
一旦聯盟正式成立,將基于傳感網標準體系,建立共性技術開發平臺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傳感(物聯)網產業化提供技術服務,實現標準制定、技術快速進步和產業跨越發展突破,致力于形成能與國際同行競爭的傳感(物聯)網產業集群。
漸行漸近
如果留意一下我們身邊的報道,不難發現,關于物聯網的信息越來越多。物聯網也被稱為傳感網,它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技術,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有資料表明,物聯網的概念1999年首次提出,隨著近年來傳感器、軟件、網絡等關鍵技術的迅猛發展,物聯網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應用領域廣泛拓展,正在帶來信息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有資料顯示,自2008年以來,全球許多重要的發達國家都提出了與物聯網相關的信息化戰略,希望借助物聯網推動經濟增長。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內,物聯網不僅將滲透到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等廣泛領域,還將極大推動經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影響深遠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認為,傳感網將成為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標志,并引發國際信息產業重新洗牌的機遇。
劉海濤認為,目前互聯網已成為國家主要經濟支柱之一,由于其連接的是虛擬信息空間,因此只關系到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聯。而傳感網因其更大的產業空間將會成為國家的經濟命脈,由于其連接的是現實物理世界,其規模將會比互聯網更大。
面對物聯網在全球崛起的態勢,我國從政府到行業都給予了極大重視。我國制定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已將傳感網列入重點研究領域。在實踐方面,我國已進行了實質性探索,目前,中國電信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中國電信物聯網技術重點實驗室已在無錫成立,這標志著我國首批“物聯網城市”已經啟動。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