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專家段正澄教授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段正澄教授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教授1934年出生,1953年至1957年就讀于華中工學院機械系金屬切削機床與工具專業(yè),后留校任教。1957-1985年,任華中工學院機械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年至今,先后任華中科技(理工)大學機械(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制造自動化研究所所長。
段正澄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20世紀60年代至今,他一直在一線與生產緊密結合,致力于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械加工自動生產線、數(shù)字化加工裝備、數(shù)字化放療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fā),在我國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領域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
段正澄教授先后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發(fā)表論文217篇,三大索引收錄78篇;主編《光機電一體化手冊》,參編《機械工程手冊》,編寫教材4本; 獲授權專利19項(發(fā)明專利5項)。
由于成績突出,段正澄教授曾先后分別被評為湖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先進教育工作者,1991年被授于湖北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1993年被授于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1993年,他任所長的機械學院制造自動化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目前,段正澄教授兼任全國高校制造自動化研究會名譽理事長,湖北省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xié)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機械自動化專業(yè)委員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
接到自己當選院士的消息時,段正澄正在和江蘇一家企業(yè)開項目研討會,隨后,各方的祝賀電話和短信紛至沓來,但他原定的工作仍照常進行?!氨容^平靜,沒有什么特別的感想。”他說。
曾為一個項目埋首30年
75歲的段正澄是第一次申報院士,在這批申報者里,他的年齡最大。
早在此前,他所獲得的國家和省級科技獎項已可列成長長的一串。一個項目若少于10年的研究和應用,段正澄絕不會拿去申報。蟄伏時間最長的,是去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汽車發(fā)動機數(shù)控曲軸磨床”項目,他整整做了30年。從1977年開始,他與孝感的一家企業(yè)合作,不斷摸索和完善,直到產品賣出一兩百臺,被23家汽車企業(yè)應用并證明技術成熟后,段正澄才申報國家獎。
“做科研,浮躁之風最要不得。尤其是理工科,科研成果必須經過生產實踐的長期檢驗,證明能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彼f。
永遠把團隊放在第一位
段正澄幾乎不愿談個人的成果,而是反復強調“團隊”二字:“我所取得的任何成績,都是機械學院教研室團隊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他是華中工學院(華中科大前身)第一屆本科生,“華工1953年建校時,是由5所高校的機械與動力專業(yè)合并的,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合作得非常融洽,我從做學生起便深受這種團隊文化的影響。”他說。
1993年,他擔任所長時的機械學院制造自動化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學校領導請他提獎勵條件,早已是正教授的段正澄,卻提出要一個破格晉升副教授的名額。原來,研究所內一個青年教師的愛人患病,家庭經濟困難,雖然其各方面條件已達到晉升標準,但在激烈的職稱評審競爭中不一定能保證勝出。段正澄提的這個條件,正是為了幫這位教師解除后顧之憂。
團隊,團隊,還是團隊。即使在院士申報的答辯過程中,段正澄也沒有刻意突出個人的學術地位,他始終在講團隊成果?!拔彝耆钦f心里話,不管當不當?shù)蒙显菏?,我都要感謝大家的支持?!彼麆忧榈卣f。
親手為學校栽樹挑磚
華中科大的師生們,總將段正澄比喻為校園內的一棵法國梧桐樹——從該校附屬中學西南角往北數(shù)的第二棵,那是他當年親手種下的。
與這棵樹一樣,他成長在這片土地。19歲時,段正澄考入華中工學院,在當時的南昌分部上了半年課后,就來到尚是一片荒蕪的新校園。那時的教室就是將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的格子,那邊的老師上課,這邊的學生聽得一清二楚?!坝谑瞧瓷らT也成了老師的基本功之一?!彼χ貞?。
栽樹、挑磚,師生們一磚一瓦地建起母校。如今仍在使用的東二、東三樓,墻壁里都有他挑過的磚。
如今,一晃50多年過去,段正澄已經是機械制造自動化領域的領隊人物之一。喻家山下,他當年栽下的那棵梧桐樹,已經有兩人合抱之粗。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