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由“中國制造”到“中國精制造”
近日,距離奧巴馬總統訪華后不久,一則長達30秒的主題為“中國制造、世界合作”的商業廣告亮相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廣告中展示輕工、機電和紡織產品,均貼有中國制造的標簽,強調的是中國與世界各國在一起,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
機械行業研究員認為,對于工程機械領域來說,真正走向國際化,不僅是體現在代工的全球化,更實質的在于通過自主技術研發,轉變中國制造的低端形象,靠品質去走向世界,由傳統的制造大國逐步升級精造大國,品牌只是作為這一過程中的沉淀。
從國際方面(全球市場)來看,在全球世界工程機械行業50強中,日本排名第一,占據12席。94年起日本提出以科技立國的戰略,要求日本告別模仿改良的時代,積極開發領先世界的高新技術。如在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更高的挖掘機領域,在華銷售量最大的前10名企業里,有日立、小松、神鋼三家日資企業。全世界總銷量上來看,挖掘機素有“工程機械之王”的稱號,銷量也多過裝載機,而我國企業,因為技術壁壘問題,往往在技術能力相對較低的裝載機領域占據較大份額。
從國內市場來看,我國工程機械大省湖南集中了中聯中科、三一、山河智能等知名企業,三家企業均以自身擁有核心的技術實力而打響了自己的名牌,名牌中凝聚著企業在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智力創造,2008年三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了350億元。如三一重工,2009年在德國貝德堡市投資1億歐元建設研發中心及機械制造基地,看好的是德國擁有世界頂尖的制造人才,又是行業供應鏈的大本營,行業內著名力士樂的液壓件、道依茨的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都出自這里,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完成對自身的技術凝聚。
行業人士表示,中國制造企業早期通過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來提身自己的實力,這只是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一種方式。但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增強,長遠去看,擁有自己的關鍵技術、自主品牌所形成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下一輪全球競爭中占據優勢位置。
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需求將逐步擴大,但中國工程機械必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逐步走出多數集中在產業鏈低端的局面,向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高質產品的產業鏈高端邁進,這也是走向工程機械強國的必行之路。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