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傳遞回暖信號 2010年電氣工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2010年,電氣工業“謹慎樂觀”
2009年,這個即將過去的年份,成為中國經濟最困難,遭遇挑戰最大,也是贏得肯定最多的一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經濟幾經反轉走出了一條迅速回暖的“V”型曲線,出手及時、有效地救市舉措也令全球各大經濟實體為之側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要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強經濟發展拉動力。2010年,對于經濟回暖根基尚不穩固的中國而言,又將是一個關鍵之年。
行業“融冰”
“今年的機械工業形勢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沖擊重,回升快’,1~2月機械工業總產值增長2.9%,截至11月份該比率上升為14.09%,盡管較去年同期仍呈下降趨勢,但同其他工業部門相比,回升既早又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表示。
機械工業的回暖從微觀層面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不斷增強,直接表現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在加快,今年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幅3.8%,3月份上升為8.3%,之后在8月再上臺階達到12.3%,9月份為13.9%,10月份達到16.1%,連續6個月同比增速加快。
同時,前三個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率實現7.7%,其中消費、投資貢獻分別達到4和7.3個百分點,外貿則貢獻-3.6個百分點,此模式在第四季度被改變。“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代表終端需求的消費和出口增速在10月回升明顯,而代表中間需求的投資和進口則增速有所下降。”中信證券[31.79 -5.33%]首席宏觀分析師諸建芳指出。
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還附帶三個可喜現象,第一,39個工業大行業全面增長,其中28類產品在9~10月實現加速增長;第二,統計局重點監控494種重要產品中,80%的產品產量都在加快增長;第三,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 26個省區市的工業增速加快,10月份主要經濟大省的經濟增速比9月份明顯加快。
相比前幾個月,外貿對經濟的負拉動作用也在持續減弱,10月份我國外貿出口值1107.6億美元,同比下降13.8%,相對上月縮窄1.42個百分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出口經季節性調整同比下降9.1%,降幅收窄達11個百分點,顯示出明顯加快的復蘇趨勢。”諸建芳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年尾,近日國內多家機構陸續發表了對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其中,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經濟藍皮書》預測,明年中國GDP增長率將回升到9%左右,CPI漲幅在3%以內。藍皮書稱,9%的增長率是在“世界金融危機不再進一步嚴重惡化,國內不出現大范圍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的前提下做出的預估。
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則認為,2010年我國GDP增長有望達8.5%左右,與2009年大體持平,經濟增長和物價有望實現“雙穩”運行態勢。
中信證券最近發表的年度策略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企業盈利都將在2010年出現明確的、實質性的好轉,預計明年GDP增速將由2009年的8.6%回升至10.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約2.6%。
伴隨著經濟增長企穩回升形式的確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分析人士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增長有望實現質、量并舉。
“穩增長”勢在必行
“去年下半年危機突如其來,當時上萬家企業停產,千萬農民工被迫回家,如果經濟繼續下行,最終不僅僅經濟不穩定,社會也會不穩定,所以我們第一個目標就是保增長。有病就要吃藥,隨著病情好轉就可以減少吃藥了,或者可以換個藥吃。”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說。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走出危機陰霾,中國經濟政策是否“換藥”也引起了各方關注。但是,在此方面,卻出現了兩種看法。一方面,鑒于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環比增幅為0.8個百分點,比9月份、8月份的環比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及工業生產發展表現出的不平衡性,如重工業增速明顯高于輕工業,工業的出口加工同比增速持續負增長等因素,專家分析認為,此時政策的快速退出會導致經濟的再次下滑。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此前判斷中國明年的經濟形勢有可能出現“前高后低”,預計明年的出口增幅為15%~17%,“經濟危機之后美國的消費結構有可能從借貸轉為收入和儲蓄,新經濟的增長動力還要幾年,明年外貿狀況可能有所好轉,但長期來看,外需是萎縮的。”他指出。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也認為在全球新一輪產業增長點不明朗、企業難有大規模固定設備投資熱情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力度政府投資是必要的。“此時的經濟回升不等于經濟復蘇,‘經濟回升’可以是政府投資拉動,而‘經濟復蘇’則是企業又開始新一輪大規模固定設備更新投資。如果企業的投資只是投在了回補庫存上,而不是固定設備,也不能叫經濟復蘇,只是經濟回升。”范劍平說。
但另一方面,業界專家也擔心政府投資的過快增長,未來會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另外,我國政府刺激計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設施投資,這雖然可以在短時期內迅速創造出過度需求,然而投資加速、外需不振也使得我國本來就非常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加劇,內需不足則將導致過量的產品無法消化,使得消費與投資的結構矛盾更加尖銳——消費無法短時間提升,投資成了當前惟一的選擇,數據顯示,僅2009年上半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同比上升36%。
一方面是外需不振急需內需提振經濟增長動力,另一方面經濟結構問題不解決,經濟效益就難以提高,企業倒閉或開工不足、人員下崗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大量增加等一系列問題也就難以解決,這將會嚴重抵消國家擴大內需一攬子計劃的實施效果和來之不易的企穩向好的形勢。對于二者博弈,姚景源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人生病一樣,一個人有病要吃藥,任何藥品都有副作用,但不能因為有副作用就有病不吃藥,治病就得認了這個副作用,就得付出這個代價。”
范劍平認為,明年政策應從 “保增長”過渡為“穩增長”,“保增長”含有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意思,而“穩增長”就是要把握政府投資的力度。“這意味著一方面政策不能很快退出,要繼續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要防止政府投資自身過熱,我認為2010年還是應該把政府投資的主要精力放在已經開動的項目上,保證4萬億元的中央投資按計劃施工、完工。”范劍平表示。
在“穩增長”之后,結構調整也隨之勢在必行,“經濟企穩以后,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說,他認為溫家寶總理到浙江考察時提出調整過剩產能,國務院公布抑制六大行業產能過剩的重大政策都是調整結構的行動。
謹慎樂觀
針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及行業現狀,蔡惟慈提示企業應謹慎樂觀,“預計明年機械工業將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行業產銷增長15%左右,但目前種種跡象也顯示出企業明年有可能遇到更多挑戰。”
一方面,主要表現為機械工業主要產品市場需求減少,“今年1~11月,機械工業主要產品中60%的產品實現正增長,但是同前幾年絕大部分產品所實現的高速增長相比,其增長幅度明顯收窄。”蔡惟慈認為,“未來這種情況有可能成為常態,這并不僅僅是受金融危機影響,也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在超工業化階段后將逐漸趨于平穩發展,在此方面,發電設備制造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另一方面,我國機械工業固定資產不斷增加,也有可能為行業的后續發展留下眾多矛盾。“1~11月,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已實現12000多億元,照此速度,不到四年我們就可以再造一個目前的機械工業。”他說,“這是一把雙刃劍,高速增長使企業的生產條件、設備得到了改善,但是過度膨脹的產能會對行業今后的供求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將是企業2010年的工作重點,依托先進的技術手段推動技術進步,通過加強財務管理、有效控制成本、積極規避風險等措施,減少市場風險。”對此,專家強調,企業轉型期是應對危機最有效的方式,此時“轉型”的真正含義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從粗放型轉為集約型企業,同時做到優化結構、節能減排等目標,轉型后,企業進一步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除了傳統產業,新能源、智能電網等新興領域也有望形成2010年電氣市場新的增長點。“進入‘后危機時代’,人們的關注點將逐漸從此前的經濟增長率的高低,轉向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優化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轉換發展方式的重點,特別是需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支持力度。根據世紀證券發布的2010年電氣行業投資策略顯示,今年第四季度至2010年,新能源行業發展將逐漸由“量”向 “質”轉變。
與此同時,專家表示,此前各界對風電、多晶硅等行業發展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警告,均表明此后國家對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將更加關注于質的提升,雖然國家發展新能源的態度不會發生改變,但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將從對項目轉向研究,技術實力從而決定市場份額。另外,在此方面的政策扶持或將成為市場新一輪催化劑,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表示,目前新能源產業中存在項目審批與電網規劃脫節,電網發展滯后于新能源發展的問題,新能源發電上網難的問題是越來越突出,發展新能源行業亟需深化電力體制改革。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