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削減補貼 引發外資光伏巨頭入華潮
德國最終做出削減光伏發電補貼的決定,令成本相對高昂的歐美光伏巨頭們更感雪上加霜。為減輕成本壓力,一些企業開始重復當年制造業對華遷徙的老路,將光伏生產線加速向中國轉移。專家認為,此舉勢必將導致未來國內的光伏業競爭更趨激烈,但也會促使產業更快發展。
光伏產業轉移潮涌動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不少海外光伏企業就把中國市場視作躲避金融危機的避風港。
德國光伏制造設備供應商Centrotherm公司去年上半年宣布,已在中國開設兩個辦事處。美國第三大電力公司杜克能源則在去年9月與數家中國公司簽署協議,擬共同開發太陽能等能源技術。公司首席執行官Jim Rogers表示,杜克與中國的早期合作包括一家從事太陽能面板業務的合資企業。另外,杜克能源與中國華能集團簽署諒解備忘錄(MOU),計劃攜手“開發各種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潔能源技術”。
去年10月,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在西安啟用太陽能技術研發中心,總投資2.55億美元。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太陽能研發中心。
而去年最引人注目的外資光伏企業入華事件莫過于全球排名第二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 Inc.)正式進軍中國市場。該公司去年9月8日宣布,將在未來10年內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項目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也是美國企業首次大舉進入中國光伏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美國西南部建這樣一個大型項目需要約60億美元,而在中國建的話成本就低許多。
顯然,在中國極具吸引力的成本優勢、良好的產業規模化生產基礎和潛力巨大的光伏發電市場“感召”下,全球光伏產業重心已顯示出從歐洲向中國轉移的趨勢,甚至一些國際先進的光伏技術也加入了這一遷徙大潮。
德國削減補貼或成助推器
如果說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是海外光伏產業尋求向中國轉移的初始動機的話,那么今年德國大舉削減光伏發電補貼之舉則會根本改變外資光伏企業繼續固守本土的奢望。
就在德國傳出2010年要削減光伏補貼后不久,法蘭克福太陽能企業Odersun公司宣布,將和中國安泰科技公司(AT&M)合作在北京設廠生產太陽能電池和模塊。新廠預計今年年內將開工興建。
西班牙能源龍頭埃菲瑪集團上月也表示,該集團旗下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原名埃菲瑪太陽能)已正式登陸中國光伏市場,并參與中國迄今最大的已并網光伏電站——徐州20兆瓦光伏電站建設。
此外,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鳳起則向本報記者透露,繼美國第一太陽能之后,另外兩家美國光伏巨頭近期也準備到中國投資“掘金”。
“成本應該是外資光伏企業來華的一大考慮因素。此外,中國光伏市場還未正式啟動,提前布局是為將來做準備。”周鳳起說。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交大的崔容強教授也向本報記者透露,日本夏普一直在中國各地考察,尋找合適地點建設光伏電池生產基地。
資料顯示,我國光伏發電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我國有120萬平方公里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潛在沙漠化土地,每平方公里可以安裝1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池,1%的荒漠即可安裝10億千瓦。
競爭程度將繼續加劇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光伏產業一直在向中國轉移,而隨著成本壓力增大,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崔容強指出,由于中國正不斷加大對光伏市場的鼓勵和補貼力度,外資光伏企業都對這塊市場的前景比較看好。
他認為,外資的進入會促使中國光伏產業加速發展,并使中國光伏產能全球第一的地位更加穩固,同時還能加快中國光伏應用的步伐。
不僅如此,這股潮流也會給中國帶入一些世界最先進的光伏技術。例如,西班牙埃菲瑪集團搶灘國內光伏電站就意味著其所擁有的全球最先進太陽能跟蹤技術——雙軸向日跟蹤技術也首次被引入,該技術可使全日太陽能接收量擴大一倍。
“當然,外資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也會令國內本就異常激烈的光伏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崔容強說,“未來能生存下來的光伏企業,必然是產品質量最優、性價比最高的企業,這種競爭會有利于光伏產品更快進入千家萬戶。”
“中國光伏企業依靠勞動力和能源成本低的優勢在國際市場站穩之后,歐美競爭對手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已成為不少歐美光伏生產商對抗中國廠商的新途徑。”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說。
他同樣認為,這一趨勢預示著未來中國光伏市場的競爭會異常激烈。
該機構此前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薄膜太陽能電池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可能將2020年的光伏規劃由此前的1.6GW(十億瓦)增加到20GW,是原規劃的12.5倍,這已經是未來十年中國光伏市場的最大容量。而First Solar擬建造的2GW電廠到2019年前就可完工。也就是說,僅First Solar一家企業未來就將占據整個中國光伏市場1/10的份額,而且20GW的規劃指標還包括到2008年年底國內已有的140MW光伏系統裝機容量。
“外資企業涌入之后,國內廠商的成本優勢或將不再。要想在與技術更占優勢的外資企業的競爭中勝出,規模制勝的理念首先必須摒棄,在此基礎上的技術革新、人才培養等才是制勝關鍵。”姜謙說。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