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 水電困局調查
災難從未遠離這個美麗的國度。這一次是西南大旱。
從去年下半年起,西南地區出現幾十年來罕見的極端干旱,部分地區連續8個月滴雨未降,人畜渴乏,作物絕收。在云南,今年的旱季,再加上去年雨季開始晚結束早,使得這一地區格外炎熱,大約有1000多萬人口正面臨飲用水短缺,持續的干旱導致冬麥和其他農作物顆粒無收,造成超過200億元的經濟損失。
干旱帶來的影響也加劇了中國與鄰國的矛盾,引起了科學之爭。泰國大米本該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可是湄公河,也就是中國瀾滄江的南段,彎道最深處還不到一米,是幾十年來最淺的深度,小船和貨輪都無法從這里通行。
有關干旱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傳言盡管缺乏論據但極具蠱惑性——西南地區的水電過度開發是導致這場大旱的元兇之一!這種危言經醞釀流變甚至傳到國外,以至于3月11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專門在曼谷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中方的水電開發與湄公河下游干旱的因果關系,以正視聽。
這只是近年國內水電開發備受質疑的一個片段。水電這個曾經風光無度的能源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環保壓力、移民問題、投資績效……在多方的合力狙擊下,一個模糊但恐怖的水電怪物正逐漸成為輿論和公眾的基本印象。
無論真相如何,妖魔化的水電目下舉步維艱卻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能源》雜志記者介紹,自2007年至今,國家實際上未核準一起水電項目。2009年,因違反“未批先建”等程序錯誤,金沙江上由華能和華電開發的兩個項目被叫?!@在兩年前,幾乎不可想象,因為幾乎每個水電站都是邊報邊建。
在輿論和NGO的輪番攻勢下,中國水電業一片風聲鶴唳,“政治正確”和“生態正確”兩大帽子讓水電從業者無從置喙。去年12月,由水電引發的一起口水官司定案,張博庭敗訴。此公因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章軻的一篇水電開發的報道不滿,在博客上發文斥責,被法院認定為使用“侮辱性言論”。
雖然法律判決無涉學術論爭,但水電業者的焦慮心態和輿論劣勢可見一斑。
更讓水電業者無所適從的是,之前的精誠伙伴地方政府,幾年前雙方還能言笑晏晏,共襄“截河”壯舉,到如今似乎已成絕唱。動輒數以萬計的移民規劃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主政者的頭上,讓其態度游移曖昧。水電業主則因地方政府的態度變遷頗為不忿,深有背叛之感。
恰成悖論的是,在我國現階段的電力結構中,無論是發電量還是裝機容量,火電與水電都占據著九成五以上的比例?,F實一點看,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的藍圖,若想通過太陽能、核能或者風能等新能源改善電力結構,尚需數十年。
如何在GDP高速增長下維持電力的平穩增長,且能眷顧“節能減排”的世界潮流,明眼人一目了然。然而,同樣位列“可再生能源”陣營之內,水電卻似嫡庶有別,屢遭腰斬,這是為什么?
3月中旬,《能源》雜志記者兵分兩路,在北京、青海、湖南、貴州等省市,深入調查采訪,試圖在亂象之中為您厘清一個多元但真實的水電困局。
從去年下半年起,西南地區出現幾十年來罕見的極端干旱,部分地區連續8個月滴雨未降,人畜渴乏,作物絕收。在云南,今年的旱季,再加上去年雨季開始晚結束早,使得這一地區格外炎熱,大約有1000多萬人口正面臨飲用水短缺,持續的干旱導致冬麥和其他農作物顆粒無收,造成超過200億元的經濟損失。
干旱帶來的影響也加劇了中國與鄰國的矛盾,引起了科學之爭。泰國大米本該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可是湄公河,也就是中國瀾滄江的南段,彎道最深處還不到一米,是幾十年來最淺的深度,小船和貨輪都無法從這里通行。
有關干旱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傳言盡管缺乏論據但極具蠱惑性——西南地區的水電過度開發是導致這場大旱的元兇之一!這種危言經醞釀流變甚至傳到國外,以至于3月11日,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專門在曼谷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中方的水電開發與湄公河下游干旱的因果關系,以正視聽。
這只是近年國內水電開發備受質疑的一個片段。水電這個曾經風光無度的能源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環保壓力、移民問題、投資績效……在多方的合力狙擊下,一個模糊但恐怖的水電怪物正逐漸成為輿論和公眾的基本印象。
無論真相如何,妖魔化的水電目下舉步維艱卻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能源》雜志記者介紹,自2007年至今,國家實際上未核準一起水電項目。2009年,因違反“未批先建”等程序錯誤,金沙江上由華能和華電開發的兩個項目被叫?!@在兩年前,幾乎不可想象,因為幾乎每個水電站都是邊報邊建。
在輿論和NGO的輪番攻勢下,中國水電業一片風聲鶴唳,“政治正確”和“生態正確”兩大帽子讓水電從業者無從置喙。去年12月,由水電引發的一起口水官司定案,張博庭敗訴。此公因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章軻的一篇水電開發的報道不滿,在博客上發文斥責,被法院認定為使用“侮辱性言論”。
雖然法律判決無涉學術論爭,但水電業者的焦慮心態和輿論劣勢可見一斑。
更讓水電業者無所適從的是,之前的精誠伙伴地方政府,幾年前雙方還能言笑晏晏,共襄“截河”壯舉,到如今似乎已成絕唱。動輒數以萬計的移民規劃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主政者的頭上,讓其態度游移曖昧。水電業主則因地方政府的態度變遷頗為不忿,深有背叛之感。
恰成悖論的是,在我國現階段的電力結構中,無論是發電量還是裝機容量,火電與水電都占據著九成五以上的比例?,F實一點看,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的藍圖,若想通過太陽能、核能或者風能等新能源改善電力結構,尚需數十年。
如何在GDP高速增長下維持電力的平穩增長,且能眷顧“節能減排”的世界潮流,明眼人一目了然。然而,同樣位列“可再生能源”陣營之內,水電卻似嫡庶有別,屢遭腰斬,這是為什么?
3月中旬,《能源》雜志記者兵分兩路,在北京、青海、湖南、貴州等省市,深入調查采訪,試圖在亂象之中為您厘清一個多元但真實的水電困局。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伊朗自行研制出1兆瓦發電機
下一篇:中廣核設備國產化提前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