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制造”:除了機械還有什么?
德國眾多領先于世界的工業領域中,哪些對中國企業家特別具有吸引力?在德國投資于哪些行業可以讓中國企業家收益最大?在與中國投資者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企業在德國情有獨鐘的行業分為兩個走向:一是經典傳統的德國工業強項如機械與設備制造;另一個則為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如信息通訊技術與可再生能源領域。
當說起德國真正的工業引擎時,大家都知道汽車、金屬加工、化工和制藥這些德國的全球領先行業。但實際上這些行業巨人的背后,卻是制造各種機械以驅動各行業生產的企業。根據fDi Markets 2009年的統計,2008年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企業中機械與設備領域為20,6%,所占比例最高。許多中國企業已在此領域獲得成果。近年來大連機床廠、杭州機床集團、上工申貝以及北京第一機床廠紛紛以親身踐行投資于德國。例如上工申貝于2005年成功收購了百年老牌縫紉機廠杜克普·阿杜勒,并將管理和研發中心移至德國,使這個瀕臨破產的公司重新充滿了活力。上工申貝投資德國后,德國的工廠并沒有關閉,而是充分利用德國的高端技術與優良品牌以及營銷網絡,使自己擺脫了中國企業只占領低端市場的窘境,同時轉向高端市場發展。
中國投資者情有獨鐘于該行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德國機械設備行業在世界堪稱一流。它的實力來源于其悠久堅定的傳統和技術開發的領先地位、多樣化的工業基礎和政府對此行業的大力支持。2008年德國的機械設備產值達1950億歐元,增長額為9%,本地的市場容量達1030億歐元。其6000家企業中擁有近96.5萬名技藝精湛的雇員。為此成功投資于德國瓦德利希科堡公司的北京第一機床廠的廠長崔志成評論道:“德國的機械制造業是全世界公認的一個優秀行業。它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蘊,其產業工人的素質非常高。再者德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穩定,產品質量優秀,這是我決定在德國投資的因素。”
中國投資者目光并不僅僅只瞄準德國傳統的行業,一些高科技行業如信息與通訊技術也倍受中國投資者青睞。尤其是一些新興的私人企業。位于深圳的中國兩大信息通訊技術的巨頭華為與中興公司紛紛在德國投資。尤其是華為,它已不斷擴大了在德國的業務并將其歐洲業務中心移至杜塞爾多夫。它在德國已有8個常設機構,500多名員工。近兩年來華為在歐洲發展迅猛,贏得德國移動運營商 O2 網絡升級項目,成功進入了德國這個重要市場。2008年8月華為在德國達姆施達特成立了創新和演示中心,對鞏固德國市場邁出了重要一步。華為德國的總經理彭威先生認為,華為選擇德國是因為它擁有許多技術領先的運營商,蘊藏著許多商機。另外,德國地處歐洲中心,是交通樞紐,非常便捷,使華為可以迅速地為客戶服務,不斷提高其競爭力和售后服務能力。
不僅如此,德國在信息與電子通訊行業內在歐洲名列前茅,共占19%的歐盟市場份額。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與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商之一,并且提供廣泛、綜合的物流基礎設施,將先進的傳輸網絡與現代的信息通信、信息技術及電信系統集成為一體。這些都是中國信息通訊公司發展的優越前提條件。與此同時,另一家該行業的巨頭中興也在此落戶。中興德國公司的總經理張志剛博士告訴我們,中興投資德國并非一時興起:“歐洲是電子通訊發展的前沿,尤其在德國,它是我們這個行業研發的重要橋頭堡。 投資在德國對我們的客戶來說非常有利,對企業本身來說,這是長期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近年來,隨著中國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推廣,一些從業于可再生能源的企業也瞄向德國市場。中國和德國都是可再生能源市場上的主要力量。這一行業涌現出不少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的成功實例。中國公司特別希望借助德國在這一行業中的專門技術和基礎設施以提高他們的銷售額并在歐洲開拓新的市場。
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風能技術廠商。 2006年它投資收購了圖林根的風電機廠,新成立SINOI,并將該廠扭虧為盈。該公司的總裁任桂芳女士稱:“ SINOI希望從圖林根利用德國制造的技術開拓歐洲的風能市場。” 中國建材集團正是看中了該公司的研發實力以及德國作為世界最大風能市場的地位。全世界37%的風機及組件均在德國生產。德國的光伏和風能領域排名世界第一<1>。加之德國政府促進推動可再生能源法,使得德國可再生能源領域極具吸引力。
無論是傳統工業還是新型產業,中國企業家只有將自身的領域與其工業強項相結合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在確定投資領域之前,中國投資者應深思熟慮,并由專業公司提供咨詢幫助。對于有意向要來德國投資的中國企業,他們可以直接詢問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 Invest)。該署是德國聯邦政府下屬的一個公司,主要任務是幫助希望進入德國市場的外國公司提供咨詢和支持。該署的行業分析專家將為有意來德的中國投資者提供市場分析、戰略策劃、投資和發展項目以及法律和稅收咨詢。它為投資者所提供的咨詢服務均為免費。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