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臺紅棗收獲機近日在新疆兵團問世
長久以來,紅棗收獲主要依靠人力采摘。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利用2年時間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紅棗收獲機,將改變這一現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紅棗種植面積有90萬畝。收獲紅棗基本都是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采摘紅棗0.5畝,而每畝地所需的人工費約150元。
自2008年初開始,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副研究員湯智輝及其課題組,經過反復研究,終于于今年2月成功研制出了“4YS-24”紅棗收獲機,并取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該收獲機的設計采用了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的振動機械手和倒傘形接果裝置,實現了果樹可靠夾持、無損傷振動落果和果實的快速收集。樣機通過生產實踐并經兵團農業機械檢驗測試中心檢測,采凈率為91.%,可靠性達90%,純小時生產率76棵/小時,比人工提高5倍以上。
湯智輝介紹,該機使用東方紅400拖拉機驅動。紅棗收獲機的機械手臂在液壓控制操作下,可以上下、左右、前后、高低靈活運動,快速、準確地鉗住紅棗樹干并進行低頻振動,樹上的紅棗隨著振動從樹體上快速脫落,落入地面上一個傘形裝置內,棗農收集起來非常便利。
該機器采收紅棗速度快,省工省力。使用紅棗收獲機每小時可采摘50棵棗樹,采凈率達到91%,功效提高了10倍左右,而人工采摘紅棗每小時只能采摘5棵棗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紅棗種植面積有90萬畝。收獲紅棗基本都是人工采摘,每人每天只能采摘紅棗0.5畝,而每畝地所需的人工費約150元。
自2008年初開始,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副研究員湯智輝及其課題組,經過反復研究,終于于今年2月成功研制出了“4YS-24”紅棗收獲機,并取得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該收獲機的設計采用了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的振動機械手和倒傘形接果裝置,實現了果樹可靠夾持、無損傷振動落果和果實的快速收集。樣機通過生產實踐并經兵團農業機械檢驗測試中心檢測,采凈率為91.%,可靠性達90%,純小時生產率76棵/小時,比人工提高5倍以上。
湯智輝介紹,該機使用東方紅400拖拉機驅動。紅棗收獲機的機械手臂在液壓控制操作下,可以上下、左右、前后、高低靈活運動,快速、準確地鉗住紅棗樹干并進行低頻振動,樹上的紅棗隨著振動從樹體上快速脫落,落入地面上一個傘形裝置內,棗農收集起來非常便利。
該機器采收紅棗速度快,省工省力。使用紅棗收獲機每小時可采摘50棵棗樹,采凈率達到91%,功效提高了10倍左右,而人工采摘紅棗每小時只能采摘5棵棗樹。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