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杭汽輪”與西門子的競合之路
記者注意到,在本次發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浙江省物產集團公司等我省38家企業上榜,杭州占了9席。其中,杭州汽輪動力集團有限公司以年銷售額204億元的業績,名列前茅。
從裹足不前到徹底終結少數跨國集團對高端工業汽輪機市場的壟斷,7年間,“杭汽輪”占領了28%的國際市場,創造了“跨越式發展”傳奇。究竟“杭汽輪”有什么制勝之器?9月18日,新華社刊文介紹了“杭州制造”自主創新的個案。
“學生”擊敗“老師”
終結國際巨頭市場壟斷地位
“為你而動,世界因你而不同”,在杭汽輪的廠區,LED大屏幕上反復顯示著這么一句話。
這反映了一個企業占領國際高端市場的雄心壯志,該集團董事長聶忠海說,“企業發展滯緩,不是輸在技術上,而是輸在設計理念和服務水平上,輸在過時的觀念和經營模式上,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要堅持技術創新,而且必須進行全方位的變革。”
這句話,聶忠海不止一次說到。
不僅這樣
說,也要這樣做。新華社報道稱,“系列變革使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2003年底,在幾家跨國公司參與的激烈競爭中,杭汽輪依托產品創新設計和貼心銷售模式一舉拿下印度發電汽輪機項目躋身印度市場,之后又打進美國市場,成為國內首個打開發達國家市場的汽輪機企業。”
1976年,杭汽輪在國內率先引進德國西門子的工業汽輪機技術。在第一個10年,基本上依西門子的圖紙“畫瓢”;第二個10年是西門子制造轉子和葉片,杭汽輪制造輔助配件,并逐步掌握核心技術。
在與西門子合作結束后,杭汽輪自主研發出了7萬千瓦的汽輪機,并儲備了世界最大的10萬千瓦工業汽輪機技術,原來的液壓控制系統也創新成全自動數字化控制系統。
自此,擁有核心技術的杭汽輪開始與西方國家開展市場競爭,并終結了通用、西門子、三菱重工等少數跨國集團對高端工業汽輪機市場的壟斷,并在一些重大項目招標中擊敗西門子、通用、三菱重工等“國際巨頭”,曾被國際市場作為“學生”打敗“老師”一例而廣為傳播。
杭汽輪的競爭優勢實現了由低層次的價格向高層次的技術與服務轉變,競爭方式從傳統的賣產品向高附加值的“提供全方位系統解決方案”轉變,所以也贏得了不少客戶的“追單”。
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8%
核心技術與現代服務“一個都不能少”
“工業汽輪機的零部件多達1.4萬個,為了突破一個個技術‘迷陣’,杭汽輪新產品開發提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發展為導向,以技術儲備為導向等。企業已經擁有一個包括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工業汽輪機研究所、工程計算機集成制造研究所‘四位一體’的技術創新平臺?!毙氯A社報道稱。
能打敗“國際巨頭”的制勝法寶是什么?杭汽輪掌門人始終認為還是核心技術與現代服務。近7年來,該公司以開發核心技術為龍頭,不斷推進自主創新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變革,推進生產、管理、市場、文化體系全面創新,最終形成了全新管理體系。
聶忠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面對各大跨國公司虎視“井噴式”的印度發電市場,杭汽輪依托與西門子、三菱等跨國集團不相上下的技術優勢,改革營銷策略,在印度尋找到一家有銷售西方工業汽輪機經驗的代理商,并
投資參股該公司,將雙方利益捆在一起,促使代理商積極推銷杭汽輪的產品,這成為打開印度市場的“一把金鑰匙”。
到去年底,杭汽輪國際市場占有率達28%,成為在國際工業汽輪機市場上舉足輕重的“中國力量”。不僅如此,他們還依靠現代核心技術與現代服務兩大優勢,大踏步地挺進印度、東南亞及中亞市場。
由“軀干國家”轉向“大腦國家”
杭汽輪與德國西門子的合作與競爭,集中反映了中國民族工業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矛盾與沖突。
1975年,杭汽輪引進德國西門子技術,經過兩個10年的合作、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逐步掌握了工業汽輪機轉子、葉片等核心技術,全部實現了國產化,并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打垮了“國際巨頭”……
杭汽輪是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一面旗幟。事實證明,大膽走自主創新的路,是能做到又好又快的。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