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引發蝴蝶效應 中國推進機床國產化進程
全球行業分析公司(Global Industry Analysts Inc.)最新發布的一份名為《機床:全球戰略商業報告》的研究顯示,世界機床工業正處在反彈的第一階段,預計到2015年全球機床市場總市值將達到807億美元。該報告分析了全球機床的市場發展趨勢、驅動力、產品概述、競爭力、創新產品以及近期的行業動態。報告回顧了由全球經濟衰退造成的機床市場近期的弱勢情況。報告認為,世界機床工業對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是很敏感的。經濟的起落影響著市場需求變化,產能利用率、產能擴大以及商業信心水平的變化均對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世界機床行業面臨著由世界經濟衰退所不斷拋出的最棘手的挑戰。3月11日發生在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特大地震對全球經濟帶來的蝴蝶效應,經濟衰退對資本產品市場的影響深遠。除了疲軟的金融環境外,機床制造商還受到加工部件市場的拖累,如制造業、汽車和房地產等行業。幸好地震重災區偏離制造業中心,對機床行業影響有限。受此影響,日本原產刀具因為工廠受損或交通中斷等原因,暫時無法給中國區供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出現刀具供貨不足甚至斷貨。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認為,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地震導致日本經濟增速放緩,生產減少,消費下降,將影響中國對日本的進出口,在短時間內我國商品供應會受到沖擊。不過,地震會進一步鞏固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中日兩國都是制造業大國,當其中一個受地震影響了產量,另一個就會有更大的出口空間。由于機床刀具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航空航天、汽車、加工工業、風力發電、采礦和石油勘探等行業,盡管歐洲和亞太地區仍占據全球機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但機床市場的回暖將主要由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所帶動。目前,北美地區機床的需求表現出強勁增長的信號,近幾個月來其產量和需求均快速增長,我國未來數控機床市場有望搶占巨大份額。
人力不可抗拒的巨大自然災害可能將改變未受災地區人們的消費心理,消費心理的改變將在短期內會抑制消費,而在中長期會拉動內需促進消費。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日本地震可能影響我國機床產業的短期消費結構及加快日系供應商零部件國產化進程。近年來,國防、航空、高鐵、汽車和模具等重要裝備制造行業的需求量大幅的增長,從而帶動了機床行業的大幅增長,過去5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7.39%,過去10年年均復合增長29.94%,過去15年復合增長22.10%。在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和國際產業轉移的帶動下,機床行業的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機床工具總產值位列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消費大國。2010年數控機床消費超過60億美元,臺數超過10萬臺,表明了數控機床已成為機床消費的主流。我國設備工具購置投資增長率在未來5~10年內將持續維持20%左右的水平,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化,數控機床和數控系統設備類的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有望延續。
機床關鍵部件亟待國產化
2010年,我國全年進口機床工具157.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金屬加工機床(金切、成形,主要是中高檔機床)94.2億元,同比增長59.8%,而國產金屬加工機床僅增長35.1%。這說明國產機床的市場占有率下降了,中高檔機床市場競爭力也沒上去。 與此同時,2010年全年機床工具出口70.3億美元,但是其中金屬加工機床僅僅出口18.5億美元,而且大多數是低檔產品,高檔很少,逆差大幅增加。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認為,逆差的主要原因除了高檔機床產品制造能力不夠,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高檔機床采用進口的系統和部件,成本高,競爭力難以提升。而此前4萬億元投資的拉動效應、國內高端機床的產研脫節以及國家鼓勵進口高檔機床的稅惠政策正是高端機床產品進口大增的原因。羅百輝表示,“十一五”期間,數控系統、功能部件雖然有了長足進步,但是速度不夠,短板沒有根本解決,目前,機床制造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需求越來越高,以數控系統為代表機床關鍵部件將成為機床行業“十二五”攻關的重點。
國產數控系統與進口數控系統的差距不僅體現在系統本身,其配套軟件的豐富程度和技術含量也相去甚遠。如葉片銑,國產的機床兩三百萬元(軟件多數贈送)就能買一臺;而一臺瑞士斯特拉格機床需要1000萬元,軟件還要1000多萬元,才能滿足功能需求,技術含量差距大。 再如數控導軌磨床,瓦德里希·科堡與國內同類產品同樣使用西門子840D系統,但是軟件豐富,支持很多補償功能,但是我們的機床沒有開發出來,軟件和全方位的交鑰匙工程等收入所占的比例太小。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透露,2010年全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450億元,同比增長40.5%,與“十一五”初期(2006年)的1656億元相比,增長3倍之多。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行業發展部副主任邵欽作曾表示,國內生產的機床依然難以滿足目前我國的市場需求,我國是最大的機床消費國,占世界機床消費總量的1/4,特別是對高端機床有巨大的需求。
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使汽車、軍工、能源、鐵路和軌道交通等相關領域對中高檔機床的需求“如饑似渴”,但這一直是我國機床工業的發展短板,大量依賴從德、日等國的進口。羅百輝表示,盡管國家在2009年啟動了“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計劃到2020年實現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發電設備制造所需要的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70%~80%立足國內。“產學研用”的關鍵是“用”,最終要落“‘用”字上。但現在來看,重大專項的科研目標與我們的產業化脫節,尤其在高檔數控機床的關鍵部件上,我們沒有下足功夫。事實上,我國機床工業的中端產品也在被“外國制造”包圍。雖然國產普通機床的參數能達到要求,但由于可靠性和精度欠缺,我國中端機床中的相當一部分也要從韓國等國進口。
國外占領著高端技術和產品出口的制高點。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日本、德國等對高端機床是限制出口的,“比如,德馬吉的高端五軸聯動機床就限制出口到中國,甚至連高端技術人員到外地就業也是有所限制的,他們擔心人員的流失會伴隨技術的外流。”他告知。
對于通過并購等方式引進消化國外高端技術的渠道,邵欽作認為,機床行業的特點是多品種、小批量、技術含量高,并不適合大規模的兼并。“機床工業不比褲子襯衫,技術積累和開發需要一定周期,沒有三五年不會一下子‘冒出’很多升級換代的新產品。”吳柏林指出。邵欽作也認為:“沒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在國際上便寸步難行。中國企業必須較上勁兒。”
“解決短板問題的主要障礙有兩個:一個深層次的關鍵技術還沒有完全掌握;而是在尚未形成產業化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低,甚至只有投資沒有回報,風險很大。”吳柏林表示。
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制約數控機床產業發展的“短板”問題已經引起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工信部等有關部位正在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04重大專項的實施,研究政府加大投入,加大扶持力度的政策措施。吳認為,作為企業,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如何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實現主機、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企業的有機結合,從戰略高度加快在行業內建立緊密的技術聯盟,以加速解決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短板”問題。
要實現替代進口,技術攻關自然是體重應有之義,但同時,產業化的問題也迫在眉睫。 造一臺機床容易,造100臺機床難。說的就是產業化問題。 有資料顯示,“十一五”時期,我國機床行業開發了許多高檔產品。但是,機床有其特殊性,面向的行業和用戶差別大,而且是市場化運作背景下,離散度大,要想讓高檔機床從試驗室模式轉變為產業化模式,還要推進新一輪的以兩化融合為指導的技術改造,著力解決國產機床高檔產品成本下不來、質量上不去的問題。同樣,把國產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產業化推向深入也是箭在弦上。吳柏林認為,從當前形勢看,光靠市場化運作已經不夠了,高檔數控機床作為戰略需求資源,地位重要,我國的經濟和核心技術如果不能自成體系,就不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必將要受制于人。
從市場資源來看,部分發展中國家勢頭看好;國內重點工程的需求呈明顯的增長趨勢。目前的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立足點是發展、穩定、和諧,市場仍有不少亮點,充滿機遇。 從國家的重視和系列政策的支持角度來看,2004年重大專項的加速繼續推進,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正在制定中,都在支持數控機床行業的發展。據悉,04重大專項國家投資220億元,其中大部分將于“十二五”期間落實到位。從重大專項看,“十二五”國產機床80%的品種滿足國內工程項目需要,品種立足于國內。其中,數控機床市場占有率明顯增加,達到70%以上,發展方式上明顯變化。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對傳統產品、低質、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投資要嚴格限制,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可以預計,低檔機床產品需求將要大大降低,經濟型數控機床的市場需求要減少。 同時,我國機床市場目前需求結構水平提高,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如核電、新能源汽車、高鐵以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高端需求,精度、效率、水平、可靠性、兼顧節能和環保,能否趕上需求是個考驗。此外,從世界經濟形勢看,歐美、日本等國雖開始復蘇,但是會比較緩慢,中國市場一枝獨秀,所有有實力的機床制造國家和廠商都把中國作為首位戰略目標,競爭會愈加劇烈,甚至殘酷,這些都將能帶來新的壓力。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機床的崛起,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也將越來越嚴格,我們的發展難度進一步增加。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議及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也將為中國機床工具業帶來良好發展機遇。如何保持整個行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的發展勢頭,就是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規劃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要圍繞目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難點提出一些切合實際的措施和手段加以解決,使機床工具行業走上可持續的快速發展道路。
十二五機床工具行業將實現歷史性跨越
機械工業聯合協會會長王瑞祥曾在行業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中,機床工具業要以優化結構、改善產品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為發展重點。以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中心環節;把加快推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制造作為突破口;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提高機床工具業的信息化水平。”可見,科技創新、品牌創建、節能環保的發展趨勢已經勢在必行,每個企業應該在“十二五”開篇之初認真思考如何把握好這次機遇,為機床工具行業實現歷史性跨越奠定基礎。
科技創新為支撐.
當前,科技進步、自主創新、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力是機床工具業發展的關鍵所在。王瑞祥曾經指出,堅持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的原則,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運用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的產業、產品進行改造升級。加大力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適應國際競爭、擴大內需、節能環保的要求,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品種,進行產品創新,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努力培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競爭力強的新產品、新產業。
調整結構、產品升級、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目前大量的國產機床工具產品還是處于中低端,高端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也不在手中,所以發展的一個方向就是科技創新,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結合高新技術對產品進行改造升級,提升產品的質量和保證產品的精度,這些都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作為機床工具業“短板”的數控系統和關鍵功能部件也要利用好國家各種專項的契機,努力提升在高端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
“十二五”期間,我國機床工具業既急需一批高水平、大規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以及在國際市場中具有抗衡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也需要一些“專、精、特、新”,專注于某一領域、做精做深的企業。做大的企業需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朝做強的方向發展。做精的企業也要加快推進轉型力度,盡快形成生產集中度高、優勢互補的特色產品,增強行業抗風險和抵御沖擊的能力。
對“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涉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軌道交通、船舶制造等,進行深入的技術探索和科技革新,為用戶提供專用成套設備,擴大服務新領域。在政策支持和規劃建議引導下,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以最快的速度搶占市場,做大做強。目前已有優秀的案例,如杭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研制成功高速鐵路建設的大型重大關鍵設備——MKB7025型數控軌道板專用磨床,緊緊抓住了中國高速鐵路建設步入快速發展的這一歷史性的機遇,爭取到京滬線、津唐線、石武線、滬寧線、滬杭線、杭甬線等6條高鐵項目的軌道板專用磨床訂單,產值達1.9億元。
自主品牌建設是途徑.
針對“發展先進制造業”,許多行業專家都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利用多種途徑培育自主品牌,發揮制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并指明技術創新是培育自主品牌的前提。
目前,躋身全球制造業第4位的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且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然而我們不能忽視自己的軟肋:自主品牌建設和自主研發水準的差距。自主品牌建設是企業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中,在產品、技術與服務日趨同質化的趨勢下,謀求以品牌創造差異化的戰略抉擇。羅百輝以為,幾十年來,中國機床工具行業通過學習與消化吸收,在做大機床行業這塊蛋糕的同時,并沒有徹底擺脫大而不強的窘境,問題出在品牌上。唯有更多的企業懂得了怎樣確立自主品牌發展戰略,才能提升的整個國家的品牌競爭能力,使中國的先進制造業立足于世界。
沈陽機床為了使企業能夠突破現有發展的瓶頸,破解“大而不強”的難題,從核心技術突破與產品結構調整等方面出重拳,沈陽機床于2010年推出了新鏜床、新CAK、新立加、新臥加、新數控車等新五類數控機床產品,并將于2011年實現量產化,最終形成年產3萬臺的生產能力,整體上提升沈陽機床的產品檔次;通過OEM方式打造一個全新的社會化制造體系,整體提升沈陽地區機床制造配套加工能力,最終實現品牌經營。
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之一,發展先進制造業關鍵是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增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準。中國機床工具業在“十二五”規劃中唯有向高端和前沿轉型,才能獲得更大的發展。
新能源開發與節能減排并舉.
目前機械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按21大類機電產品計算,其用電量約占全國用能的70%。但耗能設備能源效率卻很低,中小電機、風機、水泵等,均比發達國際先進水平低5個百分點,系統運行效率低近20%。“十二五”期間,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加快新能源開發,推進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
對于機床工具業,首先要密切關注自身生產領域產能過剩和落后產能現象,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和落后產品淘汰工作。鼓勵采用先進的加工工藝和手段,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和引導發展節能、節水、節材、智能化的高附加值產品,提高機械設備的自給率。
其次,在自身降低能耗的同時,要為新能源領域提供制造基礎。這就需要密切關注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動向,在低碳、環保、高端產品的研制上下功夫,努力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的生產線開發。其中漢江機床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光伏產業設備數控多線硅片切割機,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十二五”給人們帶來無限的憧憬。2010年,我國機床工具業已基本形成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市場開拓的主導能力;基本形產品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節能、節材、環保、安全及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應用也將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能更深程度地參與國際競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伴隨國家對機床工具業的扶持政策和經濟全球化,在更為廣闊的機械制造業領域,也將實現更多令人期待的突破。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