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電氣助升中國造船業
2011年11月23日,施耐德電氣配電及能源事業部配電終端用戶行業總監胡震,就施耐德電氣在海事領域的專業經驗和最新成果,全球和中國海事領域的發展趨勢以及機遇和挑戰等話題,接受了《國際船舶》雜志的專訪。
施耐德電氣在中國
胡震首先介紹說,作為全球能效管理專家和解決方案專家,施耐德電氣集團1836年在法國創立,至今已有175年歷史,為100多個國家的能源及基礎設施、工業、數據中心及網絡、樓宇和住宅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自1987年以來,施耐德電氣根植中國20余年,為中國客戶提供先進的產品支持和完善的技術服務,產品大量運用在中國國內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促進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
目前,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第二大市場,在中國共建立了77個辦事處,26家工廠,6個物流中心,1個研修學院,3個研發中心,1個實驗室,500家分銷商和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施耐德電氣中國目前員工數近22000人。
施耐德電氣不僅在上述市場擁有優勢的解決方案,在海事等垂直領域也有突出表現和成績。作為業界領先的船舶自動化和電力配電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施耐德電氣在海事領域擁有超過90年的深厚積淀和專業經驗。施耐德電氣在商船、海洋工程和海軍等業務鄰域里擁有包括全船配電系統、全船自動化系統、船舶視頻安全系統、船舶能源管理系統以及遠程監控的全套解決方案,其全球服務體系能夠提供包括船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服務支持、24小時/7天不間斷的在線技術支持、“上船”服務以及根據服務歷史紀錄進行的預防性維護活動。
“在中國,惠世界”
中國的造船行業已成為中國最具外向型的產業之一,目前80%左右的完工量是出口船舶,出口的國家和地區達112個,造船總量已連續多年超越日本,與韓國競霸世界第一。
隨著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海洋石油開發已成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點之一,進入十二五后,海洋石油開發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海洋工程裝備的訂造也將會出現熱潮。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對能源、鐵礦石、原材料和出口產品等海運貿易需求,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將保持較高水平,從而帶動船舶產品需求保持持續興旺。
而中國造船業和海洋工程裝備業要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關鍵在提高技術實力和設計的創新。隨著海事行業國內國際企業競爭的加劇,毫無疑問,中國造船企業和相關配套工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會大大增加,只有在提高技術實力和設計的創新上有所發展,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胡震認為,造船和航運業的發展,不能脫離國際經濟大環境。不管造船與航運市場如何變化,市場總會有需求。施耐德電氣所關注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市場空間里,運用前瞻性目光,從最初的船舶設計階段一直到船舶的投入使用期間,為客戶提供專業的支持。胡震說,“產品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產品與方案,為客戶實現效益最大化。未來造船將朝大型化、集成化發展,豪華郵船也將進入中國市場,施耐德電氣將助升中國造船業走向全球。
專業的能效管理經驗和全球服務體系
施耐德電氣擁有100多套節能增效解決方案,以及300多種節能增效產品,其海事解決方案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能夠幫助客戶實現全面的安全性、可靠性、安保性、擴展性、高效性和經濟性,幫助客戶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運營水平。
施耐德電氣密切關注全球和中國海事的發展趨勢,從一個優秀的產品和設備供應商成長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作為能效管理專家,施耐德電氣集成其建筑樓宇、IT、安防、電力及工業過程和設備等五大領域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將其高質量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融合在一個統一的構架下,為客戶提供一個開放,透明,節能,高效且標準化的EcoStruxure™能效管理平臺),為客戶節省高達30%的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
早在一年前,施耐德電氣就與上海海事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作搭建基于海事節能增效解決方案的海事能效管理平臺,打造全球首個針對船舶能源分析的海事能效管理研究實例,為海事行業未來節能增效方案的研究與應用,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與決策參考。
施耐德電氣始終堅持以創新為發展重點。施耐德電氣中國每年堅持投入銷售額的5%用于研發,致力于提供更高質量、更低成本、更適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目前,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已經設有3個研發中心,擁有440專業工程師,同時,施耐德電氣在上海設有專門的海事研究中心,能夠為中國與全球市場提供研發支持。施耐德電氣旗下TE電器、梅蘭日蘭等品牌都是業界領導者,擁有超過80年的實際應用經驗,已經成為是海事領域中的重要廠商。
施耐德電氣擁有完善的全球海事服務系統,服務機構遍布全球。全球設有六處熱線電話,其中中國地區提供中文熱線服務,充分貼近客戶需求,確保完美的服務質量。在歐洲、北美洲、南非、中東和亞洲的主要港口,都能獲得施耐德電氣強有力的支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施耐德電氣定將助客戶“善用其效,盡享其能”。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