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面板復興路坎坷 急需轉型升級
雖然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面板持續降價狀況直到現在仍無明顯好轉,國內面板企業因此也并無實現盈利,但兩條國產高世代液晶面板線上馬還是讓業界看到了國內面板崛起的希望。一直虧損的京東方甚至希望借此機會一舉實現真正的面板業務盈利。然而這一希望在2012年之后變得渺茫起來,而其原因則在于三座大山的出現:
第一座山:產能過剩持續引銷售危機
京東方在北京和合肥的8.5代線分別量產、華星光電8.5代線量產;三星、LGD國內面板項目啟動。國內就此擁有了5條8.5代線,如果按每一條生產線成熟之后年產2000萬片面板來算的話,這5條生產線每年的產能在1億片左右。而這僅僅是一部分:在此之前國內還有兩條成熟的6代線,南京中電熊貓則計劃上馬10代線。而目前中國國內液晶電視的年產量僅僅維持在1億臺左右。這些現實的背后只彰顯出了一個現象:當上述面板生產線全部實現量產之后,國內面板產能嚴重過剩將“不再是夢想”。
對于國內面板線全部實現量產之后的國內面板格局,相關機構研究人員稱:中國的面板市場需求量是一定的,爭食者越多,每人分到的就自然變少。如今京東方、華星光電量產暫時搶去了LGD、三星等外資面板的一部分市場,但當LDG廣州面板線、三星蘇州面板線實現量產之后,國內面板企業的壓力便會隨即而來并且不會輕易消失。對于國內面板企業來說,屆時的危機不必現在小。
“產能過剩之后,必然會出現合并,因此生存下來才是關鍵”業內人士在談起此情況是如是說,對于國內面板企業來說,當競爭環境越發激烈之后,如何生存下去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這之后再談復興尚可。
第二座山:外資面板持續夾擊成長困難
2011年由于面板市場整體表現糟糕,因此三星、LGD在中國國內計劃動工的高世代面板線一直處在難產狀態,兩家企業遲遲不動工甚至讓業內一度認為這兩條面板線將無疾而終。2012年狀況卻急轉直上。三星和LGD先后宣布將繼續投資中國國內的面板生產線,拖延了一年多的LGD廣州8.5代液晶面板線日前已經正式奠基動工,并且扔維持其兩年前定下的40億美元投資額,這也是LG目前在中國國內投資最大的項目。LGD的這條面板生產線計劃2014年正式量產,產能為每年144萬片。屆時LGD的產能將會與國內的京東方及華星光電形成競爭之勢。
除卻三星與LGD在中國國建立的面板線,外資面板多年來對國內面板形成的打壓之勢短期內也難以改變。國內電視企業目前還是更多的選擇與外資、臺資面板企業進行合作。反觀國內面板,在與下游電視企業合作上還有待開發。另外,外資、臺資面板企業多年啦積累的生產、技術經驗都讓其在面板生產上更得心應手,同時也為其節省不上成本,而國內面板企業不管是對核心技術的把握還是生產經驗,都遠遠少于外資、臺資面板。加上前面提到的與下游電視企業的合作,國內面板企業的復興路目前看起來尚有困難。
第三座山:OLED面板技術核心技術缺失成隱患
今年的美國CES展商,三星、LGD都展出了大尺寸OLED電視產品,OLED并不是作為新興顯示技術出現在CES展上,早在幾年前OLED面板就以打醬油的姿態短暫的出現過,只是后來由于成本問題、核心技術等問題被擱置。
然而當今年OLED電視在CES展上展示之后,全球的業內人士都意識到:這次OLED真的要來了。
OLED面板相較于液晶面板來說,體積更為輕薄、分辨率更高、耗電量也更低,同時還具有良好的柔韌性,這些特性注定了OLED會在未來代替液晶面板成為新的主流顯示技術。OLED電視被視為電視企業們重新爭奪機會、重新實現全球站位的最好機會,因此也受到了多數電視企業、面板企業的關注。日前三星、LG都明確表示接下來會力推OLED電視并且已付諸行動;而日本的索尼也已經與松下聯合,宣布共同研發OLED;夏普則選擇了臺資企業鴻海,一起鏖戰OLED。
在全球幾大面板企業一致開始研發OLED技術的同時,中國國內的面板企業去年才剛剛完成液晶面板4.5代線、5代線、6代線、8.5代線的布局。如此一來在開發新技術的步調上,國產面板又不可避免的晚了一步。當然,國內面板企業也并不是對新技術毫無知覺,京東方在日前的科博會上展出了AMOLED顯示屏,而去年京東方的5.5代OLED面板生產線也在鄂爾多斯(600295,股吧)選好址,京東方副總裁張宇在科博會上甚至表示,京東方將在今年三季度推出首款46英寸的OLED面板。表面上看京東方似乎是勉強跟上了全球面板技術發展的腳步,實則不然。
京東方在面板業務上深耕數年,通過并夠其他企業也收獲了數百項面板技術專利,但在核心技術上卻一直不得其所,這也是京東方一直以來被壓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雖然8.5代線已經順利實現量產,但在核心技術上依然呈缺失狀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京東方上馬5.5代OLED面板項目,技術儲備基礎可想而知,這種缺失也將繼續成為京東方及國產面板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