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廠為機器人瘋狂
手可熱的機器人
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被稱為“世界工業發展的晴雨表”,一個月前,在這次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工業盛會上,幾臺自行移動的機器引起了全球觀眾的廣泛關注,這是中國機器人首次集體亮相漢諾威。這些機器人并非人形,或呈箱子狀、或呈手臂狀,即使我們看到機器人,可能也認不出他們。
5月19日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公眾開放日,機器人實驗室里可愛的小Q機器人和納寶機器人引來孩子們層層圍觀。專家表示,將機器人理解為外形類似于人類的精密機械設備頗為狹隘。科學的理解是,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規定動作或操作的機械設備都可稱為“機器人”,因此“機器人”可呈現履帶、機械手臂,抑或人形等多種外觀。
資料顯示,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機器人開始進入工業。目前,全球有60%的機器人產自日本,尤其是高端機器人。近年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正向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延伸。電力機器人可以自主巡檢變電站的設備、附著在線路上進行檢測或者除冰;工業機器人可以承接生產線精密零件的組裝,更可替代人工在不良工作環境中完成噴涂、焊接、裝配等工作,還可與數控超精密銑床等工作母機結合制造模具……
專家預計,未來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有望達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運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增幅將不低于20%。專家分析,機器人將成為未來市場炙手可熱的新領域,世界各國都在搶占先機。目前,日本打算在2020年用機器人逐步替代工資高昂的勞工,以占據價格優勢。
眼下,中國潛在的巨大市場需求已初露端倪。相關資料顯示,隨著國內制造業的發展,特別是作為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的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裝配量將會快速增長。“無論‘機器手臂’還是更高端的機器人,投入使用后都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太原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謝剛說,“比如在拋光崗位,機器人投入使用后,成品率可從87%提高到93%。”
記者還從漢諾威展覽中國代表處了解到,目前中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系列機器人產品及裝備已在工業高端裝備、交通、能源、特種裝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現已批量出口到美國、加拿大、韓國、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改寫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
可以說,不管是從使用機器人還是制造機器人的角度觀察,中國企業已經迎來了機器人的新時代。
以一當十的生產效率
順德均安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下稱“愛斯達”)總經理樊友斌介紹,服裝吊掛系統是在數控機械、機器人、自動化倉庫、自動輸送等自動化設備和計算機技術項目之上發展起來的生產單元或系統。一件成品裁好后在這里經過約17道工序,從頭到尾一次性完成。該系統能縮短加工輔助時間,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半成品占地面積,保證產品質量。但和機械加工可以實現全自動不同,服裝由于各縫紉機位的人工化,在自動化流程上是斷續的,所以其流水線系統需人工參與。這一技術大約于2008年傳入內地,目前在江浙一帶使用較多,在珠三角則是剛剛起步。
吊掛系統的最大優勢,在于所有信息都經過電腦,例如,哪個工序是哪個人做的,他一天做了多少,誰做得快誰做得慢,電腦都會第一時間記錄,而且經過調試,系統也會找到最佳平衡點,從而保證流程順暢。
這套設備每臺33個機位,每個位的價格為1.2萬元,愛斯達先行購入了兩臺設備。經過幾個月的試用,通過與其他車間對比,數據是令人欣慰的,生產效率至少提高30%-50%。利用機器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往的牛仔生產車間給人的印象是藍色的天花板在上,黑色的地板在下,中間是流水線工人反著牛仔光的“藍眼睛”。在引進機器人之后,客戶眼里的愛斯達生產車間完全不一樣了,干凈整潔的銀白色機械手臂看上去清爽養眼,全自動機械化設備的使用“對客戶來講,心里更有底了,下訂單也更爽快了”。
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經促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有約20家企業正在考慮引入包括吊掛系統在內的技術革新設備。均安鎮副鎮長、經促局局長陳有環說,均安企業已自發形成一股創新潮流,在產業升級上做出探索。該鎮有關負責人還表示,未來政府將對企業的創新舉措進行補貼。
而在不同的行業,機器人以一當十,甚至提高幾十倍的生產效率也有可能。如在陶瓷產業,機器人不僅可以為瓷磚拋粙,還可以進行自動分揀、打包。佛山的新明珠陶瓷等企業紛紛“招聘”這樣的機器人,把最苦最累的活包辦給機器人,而且能保證產品的標準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