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計算反應遲緩 PC廠商轉型前景未明
在PC銷量下滑的陰影下,傳統PC產業鏈企業,包括英特爾、微軟、戴爾、Acer等,紛紛表示將進入可穿戴計算領域,以提升其低迷的PC業績。就在這些企業舉著可穿戴計算大旗開始揮舞時,各種可穿戴計算設備早搶先進入市場。最近,攜1000多萬美元的融資開發智能手表的國外廠商Pebble,宣布其智能手表的預售量達到27.5萬塊。在國內,百度與咕咚網推出一款名為“咕咚手環”的智能手環,目前已在京東商城開賣;果殼電子不久前則發布了智能手表和智能戒指。
在這個被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預測2013年市場規模將達8億美元、2014年將達15億美元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市場,傳統PC廠商正延續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市場的遲緩反應。在消費電子領域,PC廠商為何總慢人一拍?在PC市場日漸蕭條的今天,它們能借助可穿戴計算設備實現逆襲嗎?
一般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分兩種類型:一是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部分功能抽離出來,以更好的交互方式呈現到用戶面前;二是注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所沒有的元素,和這些設備形成互補。硬件技術門檻越來越低是可穿戴計算設備能夠得到發展的主要原因,包括高性能電池、更小更低功耗的芯片等。雖然業界對可穿戴計算設備市場發展很樂觀,但目前電池容量問題作為技術方面主要的障礙將會限制其發展。
習慣性反應遲緩
在近5年的消費電子市場,新的產品和技術層出不窮,并顛覆原有的市場格局。平板電腦讓蘋果重新崛起,成為消費電子市場的標桿企業;智能手機讓三星取代諾基亞,拿下全球手機市場霸主的寶座。業界預測,繼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之后,可穿戴計算設備將成為消費電子市場的又一藍海,誰將成為這個市場的最大獲益者?
在消費電子領域,傳統PC廠商不斷重復各種“錯過”:2010年,iPad的發布引發全球平板電腦熱潮,此前不看好平板電腦的PC廠商作為追隨者進入時,平板電腦市場格局已經形成,直到現在,蘋果仍占據該市場近半壁江山;全球出貨量從2009年的1.72億部暴漲到2012年的7.175億部,智能手機市場也逐漸進入紅海,而PC企業仍未在此市場搶下令人滿意的份額。
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Research的預測數據表示,2017年可以上網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年銷量預計將從目前的1500萬件增至7000萬件。可穿戴計算設備被業界普遍認為是消費電子市場的下一個競爭制高點。面對可能興起的可穿戴計算設備熱潮,PC產業鏈上的企業吸取前幾次教訓,早早表現出對該市場的興趣,并投入研發。近日,戴爾表示正考慮進軍可穿戴計算領域,以降低PC市場不斷萎縮給公司帶來的不利影響;Acer確認將于2014年發布可穿戴式電子產品;英特爾宣布將在今年年底開發出支持可穿戴計算設備的芯片;微軟也曾公開表示將推出可穿戴計算設備……然而在這些公司還在喊口號的時候,國內外不少企業的可穿戴計算設備產品已經開始投入市場。創業公司和互聯網企業引領了這一波熱潮,而PC產業鏈上的企業則習慣性地反應遲緩。
如果對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市場的錯過是“創新者的窘境”在PC產業鏈企業身上起作用,那么此次對可穿戴計算設備的遲鈍則應該從其產業性質上去探究。國內知名IT評論人陳永東表示,不管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還是即將興起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其競爭核心已經不是硬件技術,而是內容、應用以及生態圈的構建能力。傳統PC產業鏈企業受到傳統制造業的思維影響,在該領域反應遲緩是必然的。
不會給PC市場帶來沖擊
隨著IT消費化和BYOD的趨勢日漸明顯,消費電子市場的產品更新常常給傳統PC市場帶來沖擊。面對這些沖擊,PC產業鏈上的企業應對方案是超極本、Windows8等,不過效果并不明顯。2013年第一季度,受到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影響,全球PC市場銷量下降13.9%,創下19年來最大降幅;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場市場繼續保持頹勢,銷量同比下降10.9%,除了聯想之外,全球出貨量前五大PC廠商的營收和利潤均下滑。根據IDC的預測,未來三年,全球PC市場銷量還會進一步下滑。對于可穿戴計算設備,傳統PC廠商除了考慮是否進入這個市場,還應關心一個問題:可穿戴計算設備的普及是否進一步擠壓傳統PC市場空間?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