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電池鬧革命 政企矚目挑戰接踵而至
近期,索尼決定改變主意,放棄出售鋰電池業務。這家曾經遭遇電池業務頹勢的公司如今認為,日元疲軟及智能手機電池需求增加,有可能使這塊業務徹底扭轉。幾乎同一時間,加拿大電動車企業ZENN出手,將一個超級電容企業納入旗下。毫無疑問,一場儲能業的革命正在悄悄打響。
各類介質顯神通新能源電池鬧革命
伴隨各類電子智能設備的崛起以及新能源汽車的風靡,新型電池收獲了兩大主要搭載平臺。而鋰電池和燃料電池,無疑是這兩大平臺上最耀眼的明星。
鋰電池,體積小、質量輕、能量高,而且循環壽命長。目前被廣泛應用在各類電子設備當中。
一直走高端路線的燃料電池,則變得更加平民化——逐步從航空航天、獨立式發電站向電動車電源、便攜式數碼產品電源以及后備式電源等領域延伸。這種電池的突出特點是:能量轉化效率高、不排出污染物、可連續工作且不需要充電。
值得一提的是,燃料電池還可以與太陽能等電源組成靈活的混合供電方案,因為它可以將氫等燃料轉換為電能。
有資料顯示,單次補充動力后,燃料電池汽車的運行時間可以達到純電池動力車的五倍,而且充電時間大大縮短。
科技巨擘的想法更為超前。最近,該公司被媒體曝光稱正在研究一種名為鋰空氣電池的解決方案。
根據設想,電池通過吸入和放出氧氣的方式便可以產生能量,這種電池的性能將是鋰離子電池的十倍,體積更小、重量更輕。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科學家正在研制一種“木頭電池”。
他們試圖用天然的纖維結構激發帶電粒子并創造電流。不同于手機和電腦的電池使用的是鋰離子,這種木制電池使用的是鈉離子。
還有報道稱,日本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用糖來為電池提供動力的新方法。他們將糖放在一個無氧爐中加熱至1500攝氏度,便形成一種低碳電力,成本非常低廉。
在歐洲,薄膜太陽能電池相關技術聯盟于2013年12月宣布,成功利用全噴墨印刷工藝制作出了柔性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使用這種有機半導體材料制成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在近幾年有了大幅的提高。
伴隨研究的深入,一旦重量大幅減輕且價格便宜,這種電池技術被普遍認為將掀起太陽能電池用途多樣化的潮流。
新能源電池在外觀形態上的變化同樣令人眼花繚亂。
LG電子旗下的電池附屬公司近日聲稱,開始批量生產“弧形”電池,以配合曲屏智能手機的推出。
該公司還研發出形狀類似電纜線的電池,這類電池可以輕易綁在或纏繞在設備上,首要目標就是外形如項鏈的可穿戴電子設備。
日本電子元件制造巨頭太陽誘電開發出了CD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形狀與CD等光盤類完全相同,收納盒也神似光盤外殼。
這塊“蛋糕”足夠大政企均矚目
形形色色的新能源電池不斷冒頭背后,廠商們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巨大潛力。
全球電力需求將在2035年前增加到32000萬億瓦時,相較2012年的水平大漲70%。而全球電力消耗則將在2011年至2030年大增60%。巨大的缺口要求全球電力行業每年至少新增6000吉瓦(100萬度,10億瓦)新產能。
預計在全球領域,包括網格存儲和運輸在內的領先能源存儲系統市場將呈現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至少在10%。到2018年,這一市場容量將達到108億美元。
而不斷前進的可再生能源、新的輸配電網建設、智能電網升級和安裝以及電動及混合動力汽車持續增長的需求,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擔當新型儲能行業的增長引擎。
目前來看,在各類形態的新能源電池材料中,氫能源已成為各方關注的明星能源之一。
全球氫基礎設施的市場規模到2050年將達約160萬億日元。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液化氫基地和管道等周邊基礎設施市場。2015年以后,氫基礎設施市場開始緩慢增長,到2025年的10年間,市場規模將實現倍增,達到約20萬億日元。背后的推手,就是固定式燃料電池和燃料電池車(FCV)的普及。尤其是燃料電池車,屆時不但汽車價格降低,加氫站也將不斷完善,市場每5年將擴大2倍,到2045年將形成約60萬億日元的規模。
全球多個國家已經瞄準這塊商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目標是:到2015年普及1萬輛FCV,打造約70座加氫站,2017年計劃增加到100座以上。
德國也打算積極建設加氫站,2015年的目標是50座,最終目標是達到1000座。日本則計劃在2015年之前建成100座加氫站,2030年之前增加到1000座。
國家層面之外,企業也開始行動。全美光伏第二大公司SolarCity日前聯手明星電動汽車商特斯拉,借助后者的電池系統,推出了儲能服務。而特斯拉則看到了這一平臺背后的價值,盡管是將電池技術授權給競爭對手,但如果有一個共同平臺,會讓電動車產業整體更受惠。
加拿大電動車企業ZENN也在近期宣布,完成了對EEStor的并購交易,后者擁有一項可以大幅提升充電速度的超級電容技術。
寶馬和豐田則在2013年簽署協議,雙方將在多項領域中合作,其中就包括鋰空氣電池。
戴姆勒、通用汽車、日產、本田和現代等同業,都在競相開發燃料電池汽車。
成本高昂創新不足挑戰接踵而至
對一些老牌企業而言,新能源電池業務甚至成為可以扭轉乾坤的法寶。
有海外媒體報道稱,在截至2014年3月的一年里,松下將至少投資200億日元,以擴大生產汽車制造商所需的各類新能源電池。
2013年12月,豐田汽車旗下子公司也宣布,因油電混合車需求強勁,將在現有的宮城工廠廠區內興建一座車用電池新工廠,用于生產車用鎳氫電池,年產能為10萬臺,并預計在2015年春天開始投產。屆時宮城工廠鎳氫電池年產能將可較現行提高三成。
不過,一些挑戰也接踵而至。不少人依然對2013年年初發生的波音客機起火事故記憶猶新。
波音公司的787夢想飛機曾連續發生兩起鋰離子電池起火事故。事后的調查顯示,起火原因是鋰電池過度充電導致電池內易燃電解液滲漏,最終導致起火和煙霧。
這一連續性突發事件曾一度令整個行業陷入停滯。各國暫緩使用該項技術的趨勢有所升溫。
無獨有偶,同樣被很多人看好的氫燃料電池也存在質疑。有海外媒體評論稱,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至少受到兩方面因素制約,其一是高昂的成本,其二是缺乏對燃料基礎設施的投資。
來自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美境內僅有10個公共氫燃料站點。
更令人擔憂的是,伴隨可穿戴設備的興起,電池技術似乎尚未緊緊跟上電腦設備小型化和即時顯示進程的步伐。
盡管如此,仍有部分行業先鋒人物對電池技術在未來幾年有所突破持樂觀態度。他們表示,續航能力更持久的電池對于可穿戴式電腦設備至關重要,后者的崛起甚至可能顛覆蘋果公司和谷歌[微博]在移動設備領域的主導地位。
但現如今,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新能源電池足夠小,且能為各種設備提供服務。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