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實力的創世紀
對于我國的工業軟件產業來說,眼下正是開創新天地的最佳時機。
在5月29日舉行的“2014第五屆中國工業軟件發展高層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陳英就“兩化深度融合給工業軟件產業帶來的歷史性機遇”進行了深入的政策解讀。
這一“歷史性機遇”的到來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政府層面積極營造優良的產業發展環境,行業發展層面迎來積極健康的市場氛圍,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等。
陳英說,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建設,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重點行業電子商務的應用,對食品、醫藥、民爆、化學品和重點用能企業的智能監測監管等都是我國工業軟件企業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
兩化深度融合為背景
自2012年以來,國內外興起了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的熱烈討論。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圍繞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社會各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廣泛的討論。
陳英說:“雖然大家對此的看法各不相同,但也存在廣泛共識,那就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將給包括工業制造業在內的傳統產業變革帶來巨大的機遇。”
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發展質量仍有待提升。來自工信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率只有26.5%,遠低于發達國家35%~40%的水平;制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為日本的9倍、德國的6倍、美國的4倍多。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轉型升級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然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走過的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道路在中國并不可行。
“這條道路是清晰的,技術演進是連續的,但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能再重走這條老路。”陳英分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恰逢信息化和互聯網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為此,國家層面先后提出了兩化融合和兩化深度融合的發展戰略。
他繼而闡述道,這些年的經驗表明,兩化深度融合的關鍵抓手是要在工業軟件的技術和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而這離不開持續的投入和創新。用什么樣的信息化技術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有效的,如何能實現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深度應用和融合,是關鍵問題。
歷史性機遇降臨
在陳英看來,伴隨著兩化深度融合的推進,我國的工業軟件產業也將迎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本屆政府成立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求,中長期要突出做好兩化深度融合這篇文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帶動性,有效發揮信息化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力爭用五年左右的努力取得明顯成效。
“之所以提出五年這一明確的時間要求,一是因為我們在兩化深度融合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到了可以發力的時候;二是全球范圍內技術產業革命已經呼之欲出,并且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顯現推動力。”隨后,陳英詳細闡述了“歷史性發展機遇”到來的原因。
一方面,政府層面積極營造優良的產業發展環境,這在政策指引、資金支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標準體系建立、監管服務和安全保障等五個方面都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行業發展層面迎來積極健康的市場氛圍。本地化創新和優質服務逐漸成為新的市場法則;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帶來更豐富的交付、應用和維護方式,有效降低了用戶的應用門檻和實施難度;大型國有企業從管理體系建設的高度推動兩化融合,主體用戶的素質和理念有望系統性改善;多方力量的積極推動,加快了用戶的教育和應用基礎提升。
“國家從戰略高度提出‘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包括工控系統的自主可控,以及工業軟件產業的自主可控。”他總結道。
重點關注領域
結合兩化深度融合要求和傳統產業發展需求,陳英指出了值得工業軟件企業重點關注的四大領域。
一是在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建設中,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決策,需要軟件和控制技術支撐。在兩化融合技術標準規范方面,圍繞智能制造、智能監測監管、工業軟件、工業控制、機器到機器通信、信息系統集成等重點工作,相關的技術標準制定、評估、試點、宣貫和推廣應用等方面,企業可以積極參與。
二是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方面,重點領域裝備智能化、生產過程和制造工藝智能化、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的集成應用將是發展重點。
《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要求,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要取得重大突破,重點行業裝備數控化率達到70%。這將帶來對工控自動化解決方案和管理軟件的應用需求。
三是在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方面,《兩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提出要深化重點行業電子商務應用,提高行業物流信息化和供應鏈協同水平等要求,這為面向工業應用的整體軟件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市場動力。
四是在加強重點領域智能監測監管方面,對食品、醫藥要建立可追溯的安全質量信息體系;對民爆、化學品等高危行業要建立智能檢測;在重點用能企業要推廣數字化能源解決方案。這些方面的需求可能集中在工控自動化系統、管理軟件、流程控制軟件等領域。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