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為什么重視創新
學習、領會和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精神是近日各地最熾熱的話題。10月29日,指導未來五年中國社會發展的重磅文件——《建議》首次發布。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那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些詞匯并不陌生,在前幾屆政府執政期間,這些詞匯皆曾被提及。最令人意外和詫異的是,創新首次被排放在首位,并且對創新的作用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議》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的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不過聯系到李克強總理發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及兩屆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創新的強調,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這預示著在本屆政府的執政理念里,創新才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著力點,才能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當前中國的現狀、資源環境的承受程度已不允許我們再走依靠高投資、高消耗盲目追求高速度的老路,必須讓位與創新驅動的新路。這表面上看是經濟增速換擋,實質上是經濟增長動力的切換。在新形勢下,本屆政府擺脫了過去的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強調依賴市場內生動力的新路,而創新無疑是市場內生動力的源泉。
這讓人不禁想起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1978年3月18日是一個值得中國知識分子永遠銘記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復出不久的鄧小平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旗幟鮮明地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名言。自此,中國的科學迎來了春天,而如春天般蓬勃發展的科學又為中華大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機。
在歷經30多年飛速發展的經濟遭遇增速換擋的今天,再次高舉創新這面旗幟的意義不言而喻。需要強調的是,創新的內涵更為豐富,這里的創新一方面是指科學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也是指體制機制的創新。
在任一個歷史節點,科學技術永遠都是推動時代跨越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創新一旦開啟,所能激發的潛力無可限量,不過要想激發創新的潛力,首先要創造出能激發創新的環境。《建議》提出,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做好規劃只是起點,能否落實才是民眾檢驗政府執行力和誠信度的標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