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開誠智能:只為在特種機器人領域里扳回一局
人逢喜事精神爽。2月3日上午,盡管剛從歐洲回來,年近7旬的許開成卻不見一絲倦容。他有好消息要分享:“不虛此行,在德國,已有消防車生產企業答應,今后將把開誠智能生產的消防機器人作為標準配置,隨消防車一并銷售。”
許開成是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誠智能”)的董事長,也是民營企業唐山開誠的創始人。去年,礦山裝備巨頭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通過資本市場重組并購了唐山開誠,并于當年12月18日掛牌成立新公司。在這次并購行動中,機器人項目備受矚目。
中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可業內外人士皆捏著把冷汗,擔憂這個新興市場重蹈某些產業覆轍,又成為國外跨國公司揮灑自如攫取利潤的“福地”,而中國公司再次淪為跨國巨頭的“打工仔”。
這種時候,開誠智能怎么能有機會去海外銷售自己的產品?
工業機器人產業面臨失守
機器人分為工業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在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經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到5.7萬臺,同比增長55%,約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與此相伴,中國相關企業也順勢生長。據統計,目前上市公司中,有超過百家有機器人概念;與機器人有關的企業超過4000家,其中有影響力的公司有800家左右。有關數據還表明,2014年國外機器人公司在中國的增長率為47%,中國本土企業則增長了77%。
國產機器人量上去了,質卻令人堪憂。中國制造的機器人,大多工作在搬運、碼垛等簡單崗位。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指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將出現技術空心化、高端市場產業鏈低端化的問題。因為,在體現作業難度的焊接領域里,84%為國外機器人;活躍在汽車行業里的機器人,90%以上為“外國造”。總體而言,多關節機器人市場中,國外公司占據了90%以上份額。
饒是如此,價格戰的帷幕已經拉開。2014年,國產傳統六軸工業機器人一臺還能賣到10多萬元,2015年就只能賣到8萬元。個別企業甚至明碼標價:四軸機器人39999元、六軸機器人59999元。
特種機器人領域里的俠客
開誠智能進入的是特種機器人領域。
歐美國家在機器人領域發力較早,有了長時間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但相較大規模運用的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由于市場規模和效益不突出,不曾進入傳統機器人生產企業視野,“我們雖然是小企業,只有400多名員工,得到了自己的機會。”開誠智能總經理陸文濤說。
開誠智能的前身是唐山開誠,在與煤礦井下自動化相關的裝備制造里擁有獨特優勢,早在2006年,就將目光投向特種機器人市場,率先進行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研發,并于2007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礦用井下機器人裝置”。此后,特種機器人系列產品不斷“出生”,均為“中國第一臺”:2013年“礦用水下機器人裝置”和“管道探測機器人裝置”研制成功,014年“礦用巡檢機器人裝置”成功推出。
開誠的機器人家族已然成型,但“養在深閨人未識”,直至2015年11月。當時,盡管新公司未曾掛牌,但唐山開誠已經邁上中信重工搭建的舞臺,機器人家族陣容整齊地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中信重工董事長任沁新介紹,在世界排名前四位的機器人產業巨頭全部參展的情況下,不怯場的開誠展示了履帶式機器人平臺、水下機器人平臺、巡檢機器人平臺、管道機器人平臺4大系列19種機器人。
在“工博會”特種機器人唯一展位里,這些基于高危環境和特殊工況應用的機器人,“聚群而展”,一亮相就成為“明星”。當時,內行忙著與機器人“相親”,觀眾則好奇地與機器人“零”距離接觸,他們站在履帶式機器人平臺上親自體驗負載能力和可靠性,掌聲陣陣響起。
慈善情懷與產業抱負的相遇
說起研制礦用探測機器人的緣由,開誠人都會說,這是許開成的一個慈善義舉。
原來,一次唐山某煤礦發生瓦斯爆炸后,由于井下情況不明,救援隊不敢貿然下井,寶貴的黃金救援時間在等候中流逝了。
那時,煤礦工人出生的許開成,剛剛在美國巴爾迪莫工業展上接觸到機器人,他就此萌發了研發礦用機器人的想法。“當時我只想做個可以到危險環境下代替人、提高救援效率的機器人,免費提供給礦山用,沒太多想掙錢的事。”許開成回憶說。
特種機器人的研制工程在唐山開誠啟動了。真正開始后,他們才明白,機器人技術綜合復雜,必須要有大投入才能見成效。好在,唐山開誠具有多年煤礦自動化裝備制造經驗,常年專注礦井設備,從老總到員工,對礦山的了解深刻而具體,因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礦用井下機器人很快就問世了。
“這款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具備自定位、采集識別及傳輸各種數據的功能,在礦井發生事故時,哪怕是在礦山瓦斯爆炸后造成的高溫、煙霧、有害氣體和缺氧,以及存在可能發生二次災害的環境下,也能夠爬坡、越障、涉水,進入事故現場去采集影像,傳輸數據信息,為搶險救人提供重要依據。”開誠智能研發部副經理張樹生說:“對于這項技術,工信部委托有關組織評審驗收后給出了‘填補國內空白,國際領先’的結論,中國由此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幾年以后,許開成的慈善義舉與任沁新的產業抱負相遇,催生出了兩家公司的聯姻佳話。”開誠智能副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周瑞華說。
中信重工在任沁新的帶領下,從代工起步成長為與跨國巨頭并肩的世界最大的礦業裝備和水泥裝備制造商。成長的過程,使任沁新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與跨國公司競爭的產品格外敏感。因此,當他發現唐山開誠擁有如此“迷人”的特種機器人后,助力開誠,讓中國企業在特種機器人行業里贏回一局的想法油然而生。
兩位掌門人一拍即合,見面半個小時就敲定合作意向。在開誠智能揭牌儀式中,任沁新表示,要全力支持,把新開誠打造成中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能裝備領域的領軍型企業。資本市場披露的信息是,中信重工計劃注資6億元,助力開誠集團建成世界最大特種機器人基地。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