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造血”扶貧 面臨融資等多重難題
“以前扶貧有的給現金,給一年算一年,還有一些找短平快的項目,比如說養豬,但很多都不穩定,波動性比較大。”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扶貧的關鍵不是輸血,而是幫助造血。要實現粗放扶貧到精準扶貧的轉變,在這一點上,光伏扶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扶貧資金幫助貧困戶建立戶用光伏發電系統后,可為其提供周期長達25年以上的穩定收入來源,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轉換,更為重要的是,光伏發電作為最重要的清潔能源之一,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2015年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在河北、甘肅、寧夏等省區開展了光伏扶貧試點工作。據全國政協委員、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介紹,去年全國光伏精準扶貧試點建設規模達1836兆瓦,年均收益22.6億元,投資收益率接近13.72%;近4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其中包括8.8萬戶失能貧困戶,解決了956個貧困村無集體收入的問題。
不過,光伏扶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遇到許多困難。比如在偏遠落后的地區,貧困戶的房屋年頭較長、屋頂防水和承重偏差,而且農村屋頂的周邊通常會有高大的樹木遮擋,導致安裝光伏系統時遇到較大困難。
對此,陳康平建議,各級政府在協調具體實施時,應充分利用村頭空地、村集體屋頂、敬老院等公共建筑的屋頂等,裝機規模幾十KW到幾百KW,收益由多個貧困戶共享,從而保證光伏精準扶貧得以有效落地。
李河君也建議,請銀監會指導金融機構出臺光伏扶貧金融政策,由承建企業統一對接金融機構,解決資金缺口問題。同時,請電網、國土等部門簡化光伏扶貧項目流程、加快并網和補貼發放。解決土地、林業、電力等部門相關規劃或文件不統一等問題,實現有效銜接、配合順暢,促進光伏扶貧項目順利實施。此外,積極推廣新的光伏扶貧模式。如可大力推廣令多方受益的“光伏大棚扶貧”模式,貧困戶除了獲得土地租金外,還可進棚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