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頻道

      海爾探路工業互聯網 格力談工匠精神

      從1985年掄起錘子當眾砸冰箱開始,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身上就貼上了非常鮮明的“變革”標簽。這位已年逾67歲的企業家,從未停止對企業發展和管理哲學的思考,其管理思想在中國工商業界享有領袖地位。

      在張瑞敏的帶領下,作為傳統家電制造標桿的海爾,近幾年來都把勁兒使在了自我“折騰”上。因為張瑞敏信奉:“沒有哪一個企業不折騰就能成功。”過去幾年,海爾醞釀了“人單合一”、“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這樣的管理模式改革,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和不理解。

      但目前來看,海爾的艱難探索實際上正走出了一條逐漸清晰的通往未來之路。其深耕用戶群體的開放式創新模式紅利漸現,以及互聯網轉型模式的探索也進一步得到市場的肯定。

      2015年,海爾集團全球銷售額為1887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的2007億元有所下滑,但利潤從150億元增長到了180億元,同比增長20%。營收的下滑早在張瑞敏預料之內,他曾用“飛行中更換引擎”來比喻海爾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你不能硬著陸,可以減慢速度,但不能減到失速,同時還要搶時間把引擎換了”。

      短短半年之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在不同場合,五次點贊海爾創業創新模式,稱海爾“創業多年,童心未泯”。張瑞敏執掌下的海爾創新模式的探索,也成功引起了全球關注。


      不斷折騰的十年

      2016年新年伊始,海爾宣布斥資54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GE)家電業務,成為中國家電企業迄今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案。而在過去30多年中,GE曾是中國企業學習的榜樣。如今這筆收購案被外界視為新舊交替的標志。張瑞敏和他的海爾模式,也越來越多地被企業界探討和借鑒。

      現在的海爾已經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家電企業,而是一個互聯網的平臺。“互聯互通新生態,共創共贏新平臺,這個是海爾集團的目標。”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輪值總裁梁海山9日在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的一場演講中談道。

      在梁海山看來,過去的轉型堪稱“痛苦”,但為何要堅定推動這樣的轉型,是基于互聯網對于傳統模式的顛覆及挑戰。“傳統的商業模式,從分工式到分布式,帶來的是傳統企業與用戶分離,利益相關方之間進行利益博弈,它所造成的影響,就是創新慢,企業封閉的系統,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梁海山說道。

      海爾這場向互聯網轉型的實驗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張瑞敏在瑞士參加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年會,大會上的一句主題語“讓我們戰勝滿足感”令張瑞敏影響尤為深刻。

      從瑞士歸來后,張瑞敏頗有感觸地寫了一篇文章,叫《新經濟之我見》,其中談到“不觸網,就死亡”。“要求大家一定要觸網,但怎么觸?觸到什么程度?怎么改變?現在還沒有底,不過這個思想是早已經有了。后來我們又讓所有的員工形成一個共識,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如果企業跟不上時代,過去所有的成功都等于零,等于大家一切從零開始。”

      2005年,海爾提出“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隨后又啟動了1000天的流程再造。

      2012年底,海爾宣布正式進入網絡化戰略階段,向平臺型企業轉型。

      兩年后,海爾進一步提出“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的“三化”戰略主題,全面推動平臺企業的轉型和落地。

      過去十年,海爾一直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積極探索互聯網轉型模式,如今已將自身定義為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全過程的資源整合者和服務提供商。目前,海爾已在三個方面發生了變化:第一是企業,從傳統的企業轉型成一個互聯網企業,成為互聯網的一個節點;第二是品牌,從過去提到海爾,大家聯想到的是家電,現在提到海爾大家可以想到創客;第三個方面是員工,從雇傭者變成了創業者,每一個員工都可以在海爾平臺上創業,直接面對用戶,創造價值。


      顛覆傳統制造模式

      在中國,“無人工廠”、“智能工廠”的概念被提及不少于十年,然而真正付諸實踐的企業卻并不多。工廠無人化改革不僅涉及技術和成本問題,由此釋放的大量多余勞動力如何安置,也讓企業傷透腦筋。海爾的互聯工廠,歷經了十年的歷程,成為家電企業中執牛耳者。

      梁海山在演講中指出,海爾對制造模式的顛覆,就是要從大規模制造轉型到大規模的定制,因為傳統的大規模的制造產銷分離,造成了目前產能過剩、庫存高企、價格混戰等難題。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供應鏈副總經理陳?城向時代周報記者進一步解釋道:“2005年,海爾就曾提出實現零庫存的目標,當前我們的庫存是行業里面最低的,整個行業的庫存是我們的30倍。家電行業的供應商改革,重點是去庫存。目前我們互聯工廠模式的探索,就是為了徹底消滅庫存。”

      據時代周報記者了解,目前海爾已經建成了全球領先的七個互聯工廠樣板,正在實現全產業鏈的透明制造,用戶可以在網上欣賞產品誕生的每一個過程,可以參與貨真價實的體驗。

      在需求端,海爾把顧客由消費者轉變為可以通過網器進行交互的用戶,創造有效的需求;在供應端,生產線上生產的每一臺產品,都是有用戶信息的,這臺產品是誰的,都事先知道,實現有效供給。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前端和用戶的創意、需求聯系起來,后端和互聯工廠聯系起來,實現了用戶交互和定制,以及用戶全流程可視互聯互通。這樣一來,不僅實現了產銷合一,供需匹配,也代表了海爾在互聯工廠率先響應供應側改革,同時還探索出了一條需求側與供應側相結合的道路。”陳錄城對時代周報記者說道。

      據時代周報記者當天在AWE現場了解,海爾家電定制平臺眾創匯,就是智能制造的優秀案例之一。曾有位年輕的父親在參與海爾定制眾創匯的平臺交互時提出,能不能設計一款可以分區洗滌的“子母洗衣機”,這樣不用專門購置第二臺洗衣機,就能滿足大人小孩同時洗滌的需求。他的設想很快得到了回應,經過一系列定制流程,最終完成“分區免清洗洗衣機”,而這位年輕父親全程參與了整個定制過程,他的身份既是用戶,也是該款產品的“創始人”之一。

      海爾眾創匯平臺運營總監崔慧明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短短6個月的時間,眾創匯的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200多萬。在此期間,由眾創匯這個平臺迭代出了300多個創意,并形成了五十幾個方案,也產出了一系列的產品,而不斷的迭代創造出了用戶的極致體驗。

      在張瑞敏看來,企業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傳統時代,客戶即一切,誰有大客戶誰就有品牌。大家追求質量好,功能強,廣告強勢,鋪到全世界。第二個階段是流量時代,誰流量大誰就是品牌,同樣要靠營銷、靠渠道。現在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用戶資源時代。用戶資源和流量不一樣,用戶資源其實就是社群。如果以你的產品為中心,在你周圍聚起一個個用戶圈,不僅可以使產品不斷迭代,還可以創造新的價值。梁海山指出,海爾現在聚焦的是怎么把家電“網器化”,把原來的銷售量變成用戶量,再變成用戶資源。


      人人創客進行時

      自1984年創業以來,海爾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一直保持著“因時而變”的企業文化。

      2015年,海爾集團全球銷售額為1887億元人民幣,比2014年的2007億元有所下滑,但利潤從150億元增長到了180億元,同比增長20%。

      營收的下滑早在張瑞敏預料之內,他曾用“飛行中更換引擎”來比喻海爾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你不能硬著陸,可以減慢速度,但不能減到失速,同時還要搶時間把引擎換了”。

      眼下,海爾正在由“制造產品”的加速器變成了“孵化創客”的加速器。企業組織架構轉型為生態系統的同時,海爾員工也從被動的執行者轉型成為創業者和動態合伙人。在海爾內部,現在只有三類人—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

      截至2015年底,海爾平臺上有100多個小微企業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22個小微企業引入風投,有12個小微企業估值過億元。在海爾內部,有1160多個項目正在孵化,有30億元創投基金、1330家風險投資機構和4700多家外部資源為創客們聚集而來。海爾聚集創客成為平臺,平臺吸引用戶形成生態圈。

      據了解,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海爾實現了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讓創客在開放的平臺上利用海爾的生態圈資源實現創新成長。

      海爾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CTO趙峰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生態圈的收入是一個衡量我們生態圈非常重要的指標。

      “目前海爾‘U+’平臺上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3億。海爾生態圈的收入去年增長了600倍。”趙峰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我們這個平臺是開放的,對創客開放,對各合作方開放。這么多的創客、網友、粉絲,在我們平臺上,共產生了800多項創意的項目,通過各種各樣的海爾內部和外部聯盟,以及外面的投資,一起投資了50多家初創企業,這里面包括了智能家居的一些資源核心服務,像O2O服務,傳感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

      工匠精神塑造中國制造

      “董明珠深情望雷軍?她和張近東20多年私交才是真愛”——全國兩會期間,董明珠與雷軍同坐的照片再次被熱傳;而同時,格力與蘇寧將合作的消息也為這個話題加了一把火,這樣的標題頻頻被刷屏。

      3月5日,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當中國制造與互聯網親密接觸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作用?二者融合后會給?國經濟帶來什么樣的效應?就在企業家們對此進行深入探討之際,董明珠、張近東、雷軍三位業內的領軍人物,已經碰撞出了火花。

      “董姐(董明珠)和我是朋友,我們有多年的交情。格力是知名品牌,蘇寧沒有理由不賣。”全國政協委員、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這是“分手”兩年后,中國電器經銷商龍頭蘇寧與中國空調行業最大的生產商格力再度站在了一起,而且,這次先伸橄欖枝的是蘇寧。蘇寧副董事長孫為民對記者坦率表示:“是我找的董總。”

      “因為好久沒聯系,我估計原來的電話號碼也不對,后來找了電話號碼發過去信息。因為一開始也不好打電話,說發個信息吧。沒回。我想是不是搞錯了呢?我跟張總(張近東)講,消息源應該是比較準的。隔了一天她(董明珠)回給我,‘張總過來看看我啊’。所以我們就去了。”孫為民說。

      對此,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我1992年就認識張近東了,算起來有20多年了。其實究竟蘇寧與格力誰找誰的問題,沒必要糾結,我與張近東性格都有些倔,但我們都是做事的人。”

      此前,蘇寧和格力分分合合,過程非常戲劇。2014年3月,蘇寧和格力雙方因合作條件分歧較大,格力空調憤然撤出蘇寧全部賣場。微妙的是,格力在和蘇寧分手的時候,高調宣布重返蘇寧老對手國美賣場。

      而之前在2004年2月,出于規范市場價格之目的,格力空調全面撤出國美電器,一別就是10年。再度牽手國美與格力很快進入蜜月期,2015年春天,二者一度聯手沖擊空調銷售的世界紀錄。彼時蘇寧聯手6家空調企業發起“破格行動”,招致董明珠怒斥“無聊”。

      誰也沒想到,如今格力和蘇寧“牽手”了。對此,張近東的解釋是“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合作”。他認為每個企業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發展的模式、發展的選擇,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規劃、沒有個性,這個企業是不可能走遠的。

      “蘇寧和格力都是有發展目標、有個性的企業,合作才是主旋律。”張近東強調。

      其實,張近東近年領導蘇寧已經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進軍線上布局O2O模式、擴展商品品類、提升現代物流能力等手段再造蘇寧,希望把這家有25年歷史的傳統家電線下連鎖商,轉變為一家線上線下全渠道、全品類的連鎖品牌。

      “我們要更加開放,適應互聯網。”張近東表示。顯然,和格力這樣的制造企業合作,是張近東的努力和嘗試。


      電飯煲讓雷軍董明珠齊發聲

      董明珠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稱呼,一個是因為資歷深被張近東等企業家稱為“董姐”,另一個則是網友口中的“董小姐”。

      “董小姐”起源于近兩年董明珠不斷和全國人大人代表、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定下的賭約。2013年12月,在央視“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上,雷軍向董明珠發起賭約稱,“小米如果5年內營業額無法擊敗格力,自己輸給董明珠一塊錢。”當時董明珠也不示弱,直接反駁雷軍觀點并暗指只注重營銷的企業難以長足發展,還擊說,“一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因此,董明珠被網友稱為“任性董小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董明珠與雷軍因為電飯煲再次有了交集。

      “我特別生氣到國外買電飯煲的事情,這個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經。我覺得很遺憾,同時也很悲哀。中國那么多制造企業,沒有理由連一個電飯煲都做不好。”董明珠接連表示。

      雷軍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去年年初媒體報道很多人到日本買電飯鍋、馬桶蓋,我以為是大家迷信國外產品,后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日本的電飯鍋,發現日本電飯鍋的確做得非常好。中國的消費需求在升級,大家手上的錢變多了,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我覺得我們應該盡快地改變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者的需求。”

      顯然,兩個制造業出身的企業代表都認識到,一場新國貨運動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開始。今年兩會期間,董明珠與雷軍同坐的照片再次被網友熱傳。

      “您和雷軍擦出了什么‘火花’?”面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的提問,董明珠說:“我們都是廣東團代表,開會討論都在一起,我去和他打個招呼很正常。我說我用格力手機,很好。他說,好。”

      有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小米和格力的合作,不是沒有可能。如果雙方在資源上進行互補,比如小米在設計上,格力在制造上,雙方一起做營銷,應該會很有前景。


      董明珠:希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在表示對國人買“洋貨”痛心的同時,董明珠在3月8日高調推出新品牌“大松”牌電飯煲,用實際行動叫板“洋貨”。

      董明珠認為像馬桶蓋這樣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產品,國人都要跑到國外去買,這就說明企業的產品品質有問題。“我們要檢討過去,因為有一些企業的不誠信、虛假宣傳,導致消費者失去了信心。”董明珠說,“現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讓我們的民眾、讓客戶重拾信任。”

      董明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企業不能僅僅還是在呼吁和依賴于政府,如果一個企業沒有技術,沒有創新,哪怕國家一分錢不要企業繳稅,企業也沒辦法生存下去,所以關鍵是要革命先革自己的命。“我們要加快速度,來改變我們落后的思維,而不是簡單的淘汰落后產能。如果思維沒有轉變,產能也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轉變的。”

      近年來,這位強勢女企業家也做出了很多改變。比如,她對互聯網企業和電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雖然她強調線上后臺維護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而店面的存在會增加更多的就業和情感交流的機會,但是,她承認“線上銷售是一種補充選購方式”。

      “互聯網是工具,制造業才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的基石。”董明珠多次在各種不同場合對互聯網這樣評論。

      “我做智能裝備,并不是因為我本人的特別需求,而是一個擔當的意識。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我買來買去卻買不到所需要的高端設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我突然發現我們中國依然停留于依賴別人的時代。我做電飯煲也是,希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董明珠說。


      中國企業家工匠精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工匠精神’是大工業時代精細化管理、精品制造的理念。對企業而言,產品生產全過程都應該追求完美。” 董明珠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工匠精神”的塑造將促進中國制造業實現質的飛躍。

      董明珠認識到,“只有格力肯定是不夠的,中國應該有更多的優質產品向世界推廣和展示,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而互聯網是一個更有利于推廣和展示中國造,并且迅速積聚影響力的工具平臺。”

      同樣,張近東也表示,蘇寧立足零售業的互聯網轉型,幫我們打開了產業升級發展的大門,但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需要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

      他認為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講,現在應該是提高兩個方面的能力,一個是軟的能力,就是說創新設計的能力,這是軟性的能力;另外一個是提高工藝的能力,工藝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說設計和工匠精神,只有這兩種東西結合起來,中國國家制造業才會有下一步的機會。

      顯然,企業家們都意識到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無疑是幫助中國企業家找到了自己IP(知識產權)的鑰匙。

      “我希望中國企業家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制造’四個字,完全能夠獲得應有的尊重和榮譽。”董明珠說。因此,她宣布創辦“董明珠自媒體”,希望這能成為“企業家IP”“中國造IP”。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水蜜桃av无码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立川理惠在线播放一区|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一区 二区 三区 中文字幕| 性色av闺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视频福利一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草草影院|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