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工業機器人目前發展到了什么水平?
一、技術上
我們國家所掌握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大概比國外領先企業四大(ABB,fanuc,庫卡,安川)落后15年左右,即使和國外的二流企業相比也要落后5-10年。事實上,作為一個曾在國內頗有規模的國產機器人企業任核心管理團隊成員,我將原公司在2015年生產的產品和我老東家ABB在05年的產品相比,客觀地說,兩者都不能說是能旗鼓相當的,技術差距可見一斑。
工業機器人有三大核心技術其實也就是三大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控制器(控制技術),減速機,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及其控制技術。而國內在任何一項都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企業。關鍵零部件,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我們都處于起步階段。
二、市場層面上
有報告說,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里面賣出了6.8萬臺機器人,其中,國產機器人約2.2萬臺,乍一看這個數字還不錯:
但是,機器人的定義很混亂,這2.2萬臺中,絕大多數都是三軸,四軸,直角坐標的產品。嚴格地說,他們并不符合IFR所認定的“工業機器人”的定義,無論是價格還是技術含量都和我們常說的多關節機器人不能相提并論。
刨去這些,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只有大約2000臺的銷量(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作為國內相對權威官方的行業組織,統計出來的數字竟然有6000,純屬扯淡,要么是統計口徑搞錯了,要么是沒核實數據,要么就是故意的,你能想見這行業之混亂……),而且,大部分“機器人”企業只是少量試制造的樣機,不具備產業價值,國內共少數幾家有批量制造工業機器人的企業-我就不點名了-平均年產量都只有數百臺,遠遠達不到盈虧平衡所需要的數量水平,市場認可度都極低,賠本都賺不到吆喝,換句話說,無法實現自我造血維持生存。
為了發展機器人行業,國家不得不進行巨額補貼,從國家863各項計劃,廣東,浙江,安徽三省級政府,重慶,東莞,臺州,深圳等城市,國家,省級,市級政府都拿出了億級的資金進行補貼,進而催生了市場的畸形繁榮和發展,有很多企業,產品東拼西湊,沒有任何技術,唯一的目的,就是騙補。
各地經信委摸底調研后報到工信部的行業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800家機器人企業,其中本體企業200家左右。此次統計已經將工商注冊里寫有機器人名稱而目前沒做機器人業務,以及僅幾個人的創業團隊公司,或者實際機器人業務規模很小、與機器人業務關聯性小等的諸多企業,排除在外。
些來自民間和地方政府的不完全統計,也是大致的判斷,甚至更高。比如2015年1月,全球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在深圳舉行的一個投資沙龍上稱,截至2014年底,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超過了4000家。而當年7月,一份由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牽頭發布的白皮書顯示,截至2014年底,僅深圳一地的專業機器人企業就達到200家,通過拓展業務涉足機器人及智能產品領域的企業則超過3000家。
看上去,中國的機器人行業從未像現在這般擁擠不堪。機器人行業人士對記者算了一筆賬:2015年中國機器人銷售量只有7萬臺,一臺按20萬元算,產值才140多億元,除去外資產品占比的85%,國內產品僅21億元的銷售額。照此計算,工信部統計的800家機器人企業年銷售額平均不足300萬;而如果換成民間統計的大口徑,大部分名為機器人的企業,實際上幾乎沒有任何銷量可言。
總結
中國機器人行業的亂象大概就是這樣,當然,作為身在其中的從業者,我始終認為中國的機器人行業是有機會的,我也仍然在這個充滿動蕩,波譎云詭的市場里打滾,作著在這個行業里創業成功,實現財富自由的美夢。
中國機器人行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很高興能在這個大時代中,在行業中上下求索,與諸君同行,共勉。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