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機器人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
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機器人產業發展早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標志。近日,《十三五規劃》提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將并重發展,并在多個方面鼓勵機器人產業向高端化發展。中國有望成為機器人最大市場,在機器人迅猛發展的當下,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機器人發展三大機遇
日前頒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再一次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推上行業關注的浪潮中,國內工業機器人領域各類熱門產品不斷涌現已形成產業化,新興的服務機器人正迎來春天,機器人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我國有望成為最大機器人市場。
1國家高度重視機器人發展,機器人市場廣闊
日前工信部發布《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了機器人產業五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在中國,“十三五”將是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的時期,市場需求非常大,根據研究,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將增至50-60萬臺;服務機器人的市場應用還在探索中,其空間則更為巨大。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規劃提出,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2國內政策大力支持
隨著2015年富士康百萬機器人建設計劃實施,各地方政府看到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開始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在大力推行“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機器人產業成為重點發展領域,其中工信部重點制定了我國《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機器人產業五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同時在這場機器人產業“競賽”中,地方政府的補貼政策為企業入局添足了“馬力”。國家從頂層計劃和政策等多方面為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便利,有的根據企業銷量,有的則針對“機器代人”項目給予補貼。這些政策包含加強統籌計劃和資本整合,加大財稅支撐力度,拓寬融資途徑,營建杰出的商場環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及擴展國際溝通與合作等等。
3“機器人革命”浪潮席卷眾多領域
機器人誕生至今,一直占據著話題中心,成為熱論焦點,機器人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四大技術之一,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之一,12項引領全球經濟變革的顛覆性技術之一,以及2015年世界十大技術之一。今天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機器人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諸多領域。
在工業應用中,機器人呈爆發式增長,在制造業中,尤其是在汽車產業中工業機器人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隨著機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機器人的應用已從汽車制造業推廣到其他制造業,進而推廣到諸如水電系統維修維護等各種非制造行業;此外隨著服務行業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教育需求和新生活方式需求的改變可以預見諸如醫療衛生、生活服務等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量會急速增大,服務機器人正處在產業化的黎明。
中國機器人發展四大挑戰
在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雙重力推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4000家,但在“中國機器人不僅面臨1.0時代的差距無法縮小,又面臨2.0時代的巨大鴻溝無法跨越”現狀下,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過程中核心關鍵技術缺失,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等問題始終制約產業發展。
1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企業成本壓力大
中國精密制造整體水平不高,占到機器人成本70%的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三大核心部件依賴進口的局面仍未改變,特別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高精密減速器方面與國外技術的差距尤為明顯。2015年,約75%的精密減速器由日本進口,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比之于外企,國內企業要以高出近4倍的價格購買減速器,以近2倍的價格購買伺服驅動器。核心部件技術缺失造成國產工業機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大。
2專?技術人才匱乏,技術后盾顯弱
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高校和科研單位全面開展工業機器人的研究,近20年來,中國有近百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研究生產的院校和科研單位,但是由于沒有和企業有機地進行聯合,缺乏技術交流,因此研究仍停留在低水平階段。
當下我國缺乏系統的機器人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大專院校機器人相關專業學科建設還未健全、機器人職業培訓教育力度不足、高層次技術研發、管理、操作、維修等各類人才匱乏,使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與成型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造成科研成果轉化效率低下,產業增速發展不明顯。
3機器人低端產業遍地開花,投資過剩
盡管目前國內機器人行業短板明顯,但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機器人行業的關注熱度不減。面對巨大機遇,機器人企業一哄而上,遍地開花,據統計,過去兩年,建成及在建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40個,各地出臺對機器人產業的扶持政策有77項之多,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家。
但在機器人市場一片繁榮景象的表象背后隱藏著機器人企業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中國機器人產業有投資過剩的趨勢。據了解,國內的800多家機器人企業中將近一半是空有其表的空殼,沒有獨立生產車間甚至沒有產品,剩下的企業中將近80%從事產品代理,真正能自己生產產品或研發機器人的企業僅占全部企業的八分之一,且在核心零部件上仍然主要依賴進口。
4自主品牌意識薄弱,缺乏品牌企業
進入2016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主要由外企主導的局面仍將繼續,自主品牌亟待發展。由于用戶企業長期依賴國外品牌,特別在使用量最大、對設備品質要求最高的汽車和電子工業表現最為明顯,導致中國自主品牌的本體和零部件產品不能盡快投入市場,甚至有成功應用經驗的產品也難以實現推廣應用。
其次,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在《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中也提出,要打造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再次,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激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16版)》顯示,國產工業機器人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主要是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