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為需求側管理注入新內涵
至今仍眾說紛紜的“能源互聯網”,遇上了“新電改”,于是發生了“需求側管理”思維的“顛覆”。6月14日,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科技開發服務中心、中電聯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促進中心聯合舉辦的“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與能源互聯網發展專題研討會”上,一場關于“需求側管理”的頭腦風暴上演。
專家提出,在電力體制改革和能源互聯網發展的雙重背景下,需求側管理作為重要的支撐手段和基礎,未來需要創新互聯網化體系結構,以大數據平臺和云中心為支撐,推動分布式能源、儲能及電動汽車的發展。對于電能服務商,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將是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需求側響應的關鍵手段,也是未來能源服務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不是推翻,而是推動
新電改的出臺,意味著原有的電力需求側管理要被推翻么?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表示,“很多人認為,電改來了,需求側管理就完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此次電改將進一步推動需求側管理工作的開展。”他認為,電改和能源互聯網背景下,“需求側管理”有了新的內涵,這兩件事兒會促進新形勢下需求側管理更加健康有效的發展。
曾鳴認為,對于能源互聯網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定義,但是作為能源革命一個重要的環節,能源互聯網對需求側有支撐作用。能源互聯網能夠推動思維的轉變:傳統的思維下,資源集中度高,市場競爭意識弱,粗放式、擴張式的“跑馬圈地”很多,對用戶的實際用能需求考慮較少;而能源互聯網思維下,會產生新的利益區塊,會催生多元化的新的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會徹底打破能源體系封閉壟斷的結構,以用戶需求為中心。
曾鳴還補充道,能源互聯網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廣域能源協調方面做規劃,不再是以各領域割裂孤立的方式去做,推動多種類型能源橫向跨界融合與優勢互補。經過能源互聯網的對接與融合,可以完成互聯網化改造和技術升級、各類用能網絡的無縫對接、運行控制和管理維護上的高度智能化管理。
需求側管理的“互聯網”化
能源互聯網背景之下,未來需求側管理工作的重點發展方向在何方?在曾鳴看來,能源互聯網需求側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統、儲能設備、電動汽車和虛擬電廠(VPP),所以,需求管理上需要對應這四個部分的控制系統。未來能源互聯網下需求側管理的技術支撐,主要包括云計算、ICT和物聯網。
對于能源服務商,曾鳴認為,未來將形成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即在一定區域及范圍內,綜合能源服務商或能源互聯網系統運營商全面考慮用戶端能源供應特征,依托微網端、分布式能源端的智能控制系統,滿足用戶包括電、熱、油氣等在內的多種能源需求的用能方案。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主要包含電源側、智能控制側及用戶側三個部分。作為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的核心和紐帶,綜合能源服務商有三個職責,投資者、運營商和控制者,在整個能源服務過程中至關重要。
24小時商品:互聯網中的電
能源互聯網的概念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確切的定義”,不過,按照德國華人新能源協會主席廖宇的理解,把電網、氣網、熱望、車網四網合一,以新能源發電為主,和供熱、天然氣、智能家居、智能建筑連在一起,再配套上電動汽車,這就是能源互聯網直觀的一個應用場景。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互相的協作、運用起來,要有實際的商業模式可以推動。
廖宇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上,每一次能源的變革都推動了一次巨大的文明的躍升,而能源互聯網通過智能家居、電動車等所有跟我們生活相關的領域來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他認為能源互聯網是一個非常跨界多元的產業,它和醫療、金融、通信、建筑、交通、城市規劃甚至很多人文、藝術、心理都是相關的。能源互聯網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把分布式能源和需求側管理用智能的方式高度結合在一起。
跟其他的“互聯網+”不同的是,能源互聯網中的“電”,是一種24小時的商品,必須24小時時時刻刻地運行。廖宇認為,電是所有的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中可以中轉的一種能源,基于電的瞬時交換特性,如果電力真的成為一種市場追逐物,那么其必然是價格24小時不斷變動,隨時起伏往返的一種獨特商品,這會是需求側巨大的變化。他還指出,能源互聯網具體的實現路徑首先是把集中式的電網變成分散式的微網,變成多元的控制方式,最后要實現的是一個“Smartmarket(智能市場)”。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