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決心:要用100萬臺機器人搶奪數以萬計工人的工作
2016年10月17日,騰訊科技援引IT時報發布的一篇文章——《富士康員工自述:如果能教會機器人干活工資就能漲上去》。這一篇文章至少表明了兩點:第一,富士康正在穩步推進其各個工廠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到了富士康的各個工廠中。第二,富士康的相當一部分工人,尤其是年輕工人有了比較強烈的生存危機感。按照一位行內匿名人士的說法:假定某一個工廠的工人總數是30000人,其中的28000個工人都是可以被一定數量的機器人取代的。剩下的2000個工人則是專業技術型人才(文化水平往往偏高)。
華為是中國(大陸地區)排名第一的科技公司,不妨將富士康和華為進行一次簡單的比較。2015年,富士康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是1412.13億美元和46.27億美元。華為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是628.55億美元和58.73億美元。這等于是說,和華為相比,富士康雖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多品類電子產品制造廠商(代工廠商),但其營收凈利潤率是比不過華為的。富士康的營收凈利潤率是3.28%,華為的營收凈利潤率是9.34%。
根據中國數家網站提供的數據:2015年,富士康在全球雇傭的工人總數是120萬人(估計值),120萬人等于0.012億人。于是,富士康的營收1412.13億美元和凈利潤46.27億美元分別除以0.012億人(這種計算方法不是很科學),得出的結果分別是117677.5美元和3855.8美元。言下之意,2015年,平均每個工人給富士康創造的營收和凈利潤分別是117677.5美元和3855.8美元。或許,這便是富士康穩步推進其各個工廠生產自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年,富士康的創辦人郭臺銘就公開對外表示:到2020年,富士康的所有工廠總體實現30%的生產自動化率。并且,最終要有100萬臺機器人(聯系上文提到的“工人總數120萬人”)進入到富士康的各個工廠中。事實上,目前,包括臺積電、英業達、緯創、旭碩、格力、美的、海爾、比亞迪和長安福特等全球成千上萬家知名的制造廠商也和富士康一樣,要用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搶奪數以萬計工人的工作。
更早的2014年,全球機器人的總銷量是25萬臺,而市場銷量排名第一的是中國,市場銷量排名第二到第五的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和德國。另外,全球機械制造、人工智能、網絡通信、云計算等和機器人相關聯的硬件、軟件技術一直在快速地進步。這必然導致:機器人越來越智能,機器人比工人越來越有優勢。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