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壓裂微地震監測技術 打破國外油氣資源探測壟斷
隨著常規優質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和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低滲區油氣、頁巖氣和煤層氣的開發規模逐步擴大,作為提高生產井采收率甚至成功率的關鍵技術,水力壓裂的需求也日趨旺盛。長期以來在水力壓裂的過程中,人工縫網的發育情況,主要依靠壓力曲線和相鄰井的表現來估算。國內該領域的裂縫監測技術缺失,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工程人員對壓裂方案的調整和優化。
壓裂微地震監測技術通過在井中或者地面布設地震波的采集設備,對儲層中巖石裂縫被水力壓開所產生的微小地震事件進行監測,再通過定位反演技術推算這些微地震事件所發生的位置、時間,以及巖石錯動的類型和方向,結合地質認識獲得地下人工縫網的動態發育過程。然而這項技術一直由國外公司壟斷,技術服務費用高昂,且僅提供無動態細節的最終成果,非常影響油田的臨場指導效果。
中國石化石油物探技術研究院于2011年成立水力壓裂微地震監測技術攻關小組,力求打破外國公司的壟斷,快速研發出關鍵技術和適用于生產的軟件,以填補國內同行在該領域的空白,搶占市場的噴發期。
微地震攻關小組從“一無所有”開始,“白手起家”,迅速同步展開了標桿企業、關鍵技術和院校機構研究狀況的調研。
只有跑得更快,才能追上領先者。為加快研發進程,微地震攻關小組打破先做方法后推產品的常規科研思路,選擇難度極高的方法——軟件并行進行技術開發。由于新方法尚處在不穩定的研發期,微地震小組中的方法研究人員、軟件開發人員和數據采集專家三方經過反復的溝通,終于在研發初期就搭建了統一的軟件開發平臺,制定了兼容性極高的臨時數據格式,保證了軟件產品和方法研究的實時同步。
為了快速切入生產,將科研成果向實用技術的轉化過程壓縮到最短,微地震攻關小組打破了先做理想數據測試后做生產數據應用的傳統科研方式,將來自生產一線的實際數據貫穿于方法試驗及軟件測試全程。在實際生產數據的檢驗下,以方法的適用性和軟件的實用性為最終目標,多次進行技術重大改進與革新,不斷完善技術流程、量化技術指標,確保最佳的現場應用效果。
盡管可應用于生產的壓裂微地震監測技術系列被外國公司所壟斷,但國內許多院校機構在某些具體的細分領域仍然有著較高的研究水平。微地震小組積極利用各種機會,與高等院校開展相關技術交流、學習和消化,既保證了成套技術的完備性,又提高了單項技術的先進性。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