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桂衛華:智能優化制造是轉型升級必由之路
“兩化深度融合和工業大數據的涌現是流程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趨勢,智能優化制造是我國流程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衛華在黃金礦業與金融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說。
院士桂衛華:智能優化制造是轉型升級必由之路
桂衛華詳細介紹了在新的工業革命到來前,各國針對智能制造制定的戰略對策,并表示我國流程工業的轉型升級還要結合我國的特點與現狀,提出了智能優化制造才是我國流程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是國家需求
智能制造主要涉及5個方面的內容,即管理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和服務智能化。智能化對于提高效率、滿足個性需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智能化已經擺在了世界工業發展的戰略地位,而新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的大發展成為工業生產智能化的前提條件和重要驅動力。
從國家的需求來看,我國工業產值從2010年開始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工業國,500種工業產品中有220種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卻還不是工業強國。如何實現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成為工業強國是一個重大的課題。
桂衛華表示,為了提高在未來10年甚至20年,國家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各個國家都在制定智能制造的戰略對策。比如德國的“工業4.0”,將信息通信技術與生產制造技術深度融合,通過物聯信息系統,實現無縫集成和合作。美國則制定了“智能過程制造”計劃,通過融合知識的企業級資源計劃優化、調整優化和生產過程優化實現流程工業的升級轉型。
其他國家也提出來一些戰略對策,如日本建設產業鏈全過程覆蓋的“智能制造系統”。其中“新制造業”的戰略重點將制造業轉變為智能型制造業;印度于2014年發布“印度制造”,將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希望利用后發優勢和低成本優勢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歐盟在2009年啟動了“未來工廠計劃”,開發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生產技術和系統,實現智能、綠色和包容經濟。
是大國但非強國
為了應對下一步的工業發展,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個計劃提出主要是為了實現四大轉變,即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的轉變,粗放型制造向綠色制造的轉變,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
流程工業是指以資源為原料,通過包含物理化學反應的氣液固多相共存的連續化復雜生產過程,為制造業提供原材料的工業。流程工業是國民經濟和工業體系的支柱,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和支撐。我國的流程工業生產工藝和裝備水平已經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是世界上門類最齊全、產能最大的原材料工業制造國家,但是受到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制約,我國流程工業技術經濟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存在差距。我國是流程工業大國,但非強國。
流程工業特點顯著
流程工業相對離散工業,具有顯著特點:以初級原材料為主產品,產品較固定,不能單件計量;工藝固定,包含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產品生產過程不能分割;生產流程的某一工序出現問題,必然影響最終產品;包含復雜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建模難,數字化難;系統全局最優并非是局部單元優化的簡單加和。
德國的流程工業智能化制造開始時間較早。目前,中德就智能化展開了合作。“但是我國不能照搬德國制造業的模式,流程工業的轉型升級必須結合我國特點和現狀提出新的技術模式。”桂衛華表示,目前,我國流程工業兩化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即網絡分層異構,信息集成度低;各層面以經驗知識進行控制、調度、決策,智能化程度低,在流程工業決策、調度和控制層面目前主要是通過人的分析、判斷來實施和執行的,難以保證準確性、可靠性和靈敏性;全流程優化對復雜分析、精準判斷和創新決策的要求越來越高,大數據環境對知識型工作者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
智能優化制造是以企業全局及經營全過程的高效化與綠色化為目標,以智能生產和全流程整體優化為核心特征的制造新模式,是“中國制造2025”中流程工業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