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互聯網轉型:創新“以用戶為是”的管理模式
海爾是探索互聯網時代成功管理模式的先驅者。從用戶角度出發,海爾提出了“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并在組織結構轉變中衍生出了“自主經營體”這種新型組織。 海爾用開放平臺的方式聚集用戶、模塊商和工廠等要素,這種制造邏輯值得家電行業甚至其他行業學習。
談及古典管理理論,我們都會提到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的制造業流水線管理、韋伯的科層制組織管理、法約爾的五大職能均衡原理。
在互聯網時代,這些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管理模式都將被顛覆,但是否意味著企業管理職能就不需要平衡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ヂ摼W時代的企業也要追求平衡,不過不再是企業內部各項職能之間的平衡,而是企業作為社會資源的一部分,在融入社會中實現的新平衡。要實現這一平衡,追求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最大化,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海爾副總裁喻子達談到:“技術創新是企業不斷引領行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好的管理方式則是企業贏得消費者信賴的有力法寶,技術創新與管理方式相輔相成,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品牌建設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什么才是互聯網時代成功的管理模式?我們認為,應該是能夠及時發現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實現用戶規模增長的管理模式。在這方面,海爾是探索的先驅者。
一、人單合一:追求價值的創造與共享
海爾“網狀”組織結構,減少了企業與用戶的距離,也同時削弱了企業管理中領導的地位,那么,如何提升員工在企業中的凝聚力?鏈接企業與員工的紐帶在哪里?如何將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聯系在一起?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海爾探索發現,用戶是連接企業與員工的鏈條,是他們的利益共同點。從這一角度出發,海爾創造性的提出了“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何為“人單合一雙贏”模式?
“人”就是員工,“單”就是用戶,“合一”是讓每個員工與他自己的用戶結合到一起,“雙贏”是讓員工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核心在于實現企業、員工、用戶三者的價值創造與共享。這里的用戶區別于顧客,在互聯網時代,顧客是一次性交易對象,而用戶則是全流程交互的參與者。
具體來說,通過解構與轉化,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增值;以三張表為手段,實現價值的創造與共享。
解構與轉化
將企業負責的大單解構為每個員工負責的單,把企業總的用戶資源轉化為每個員工負責的用戶資源;把企業的資產分解為每個員工的負債,員工以有償負債的資源去挖掘用戶,實現資源的增值,如未能完成產生的負債由個人來負責。
三張表
以公司戰略為導向,首創戰略損益表、日清表、人單酬表等三張表作為考核員工的依據,激勵員工去主動創造價值,員工創造自己的用戶需求,產生超出企業平均利潤部分由員工分享,這種機制驅動員工全力以赴去創造更高的利潤,實現員工與企業利益的一致性。戰略損益表是核心,是“人單合一雙贏”模式落地的主要管理工具,非常清晰地明確出為誰干、誰來干、怎么干以及自身創造的價值如何分享等,共分為四個象限,具體如下表所示:
“人單合一”是管理模式上的一大革新,極大地挖掘了員工價值創造的潛力。但也客觀存在一些難以逾越的難題,如帶來較大的觀念沖擊、雇傭關系的改變、員工企業忠誠度的降低、缺乏歸屬感與安全感等等,這是我們需要去進一步去研究與探索的課題。
二、自主經營體:探索迭代式管理的載體
海爾組織架構從“正三角”轉變為“網狀”結構,管理流程從“串聯流程”變為“并聯流程”,管理模式從“瀑布式”變為“迭代式”,從研發、設計、制造、營銷逐級流轉后不再關心用戶,到將研發、制造、營銷共同面對用戶,一代一代往前走,各環節對用戶負責、共同分享產品收益,在這些轉變中衍生出了一種新型的組織,叫做自主經營體。
自主經營體指承接企業戰略目標,有著明確客戶價值主張,可以端到端全流程滿足用戶需求,并可以獨立核算共享的經營團隊,隨著規模的擴大,可逐漸發展為小微企業。
它的誕生,打破了組織的邊界,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有效利用。自經體的項目確定后,召集最好的資源,不僅僅是團隊成員,還可以整合外部更多的外部資源,形成生態圈,到下一個項目,人力、物力等資源又進行重新組合。
它的誕生,打破了領導的層級,實現了團隊與用戶的零距離。員工與用戶零距離接觸,用戶就是領導,管理變得扁平化,自經體體長競爭上崗、成員互選,實現成員利益最大化。
它的誕生,打破了設計的邊界,實現了個性化定制。供應商參與到設計、制造的全過程,變大規模定制為個性化定制,全流程按需求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
截至2015年2月,海爾共計從自主經營體孵化和孕育2000多家創客小微公司,共計誕生470個項目,匯聚1322家風投,吸引4000多家生態資源,,為社會提供超過100萬個就業機會。
在海爾,典型的自營體轉小微企業案例莫屬“雷神”。海爾原來在游戲本電腦領域的布局是零,但卻用創客小微的形式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做到了行業第二。三個80后年輕人,發現了市場上沒有專門的游戲本電腦,這就是用戶的痛點,從痛點出發,搜集了三萬條意見,探索設計什么樣的電腦可以讓用戶滿意,后期引入風險資本,從執行者變成一定程度的所有者,實現了從零到行業第二的成績。
在不到兩年時間內,已完成三輪融資,估值6個億,2015年銷售額達7億元,2016年預計銷售額達11億。 試想一下,如果海爾沒有“自營體”管理模式,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雷神”。它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個正確的機制指引著它走向正確的路線。
自經體以及由此衍生的小微企業產生了明顯的效益,但也給海爾管理方面帶來了一些難題。如:總部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協調內部關系,打通自經體、小微企業底層數據,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這是任何一個互聯網企業,包含 FACEBOOK、阿里巴巴等,都必須經歷的階段。
三、 i-360TCE:顛覆傳統的質量管理體系
談及海爾集團的質量管理體系,業界都會贊不絕口。一個涵蓋“基石、地板、支柱、棟梁“的海爾質量屋,經歷了經過30多年來的兼收并蓄和自主創新,為產品質量的穩定與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但是,在“以用戶為主導”的互聯網時代,海爾質量屋是否依舊可以滿足管理的需求?是否仍然是一個有效的質量管理模式?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它存在著固有的缺陷,即更多地關注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對用戶與企業之間的互動不太關注。那么,如何在原有“質量屋”的基礎上,打造“以用戶為主導”的質量管理體系?
海爾不斷探索,形成了“網絡化360度用戶交互體驗模式”,簡稱為“i-360TCE模式”,其中“i”是代表用戶的交互,“360度”代表全價值鏈、全方位,“TCE”是代表全面的用戶體驗和評價。
1.全流程的用戶體驗與評價。
在這個模式中,利用互聯網交互平臺讓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的全流程中進行體驗和評價,旨在保證用戶參與到產品的全流程,從源頭上確保用戶對質量的滿意。
2.并聯交互APP的平臺支撐。
為支持“i-360TCE模式”有效運行,海爾開發了一款并聯交互APP—并聯即時交互平臺,在平臺上企業與用戶實現了零距離互動。用戶遇到故障后,用戶發布信息——自動向最近的服務點發送工單需求——提供服務——用戶評價與建議——各利益相關方(如設計者、制造者、供應商等)與用戶開展互動——進而改進產品與服務,實現信息的閉環與優化,達到全流程用戶最佳體驗。
在“i-360TCE”模式下,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用戶的互動中,發現產品的優劣勢,主動參與到設計與改進的環節中,最終為用戶創造價值,它為海爾創造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海爾,有這么一個廣為流傳的事件,海爾有一款滾筒洗衣機,用戶評價其實用性強、但容易生銹,一家德國供應商得知后,研究產生原因是洗衣機門上的螺絲釘、容易生銹,并主動提出新的設計方案,雖然設計成本提高了,但產品卻得到了用戶的一致認可,爭取了市場份額,獲得了企業利潤。
可以試想,如果沒有這個并聯交互平臺,沒有各方共同參與到用戶的評價中,德國供應商就無法獲知產品的缺陷,也不會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更不可能為海爾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四、互聯網工廠:實踐個性化定制的先驅者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突出強調“中國工業4.0計劃”,提出了我國工業制造未來十年來的宏偉圖景。作為中國工業的領先者,海爾也在探索著其4.0戰略,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核心實踐是建造互聯工廠。
從2012年起,海爾就開始了互聯工廠的實踐,目前,已建成沈陽冰箱、鄭州空調、佛山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四大互聯網工廠,全球首臺定制空調已在鄭州互聯網工廠上線。
什么是互聯網工廠?張瑞敏這么描述:“互聯工廠,通過信息互聯,實現了從大規模制造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轉型,全球用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定制個性化產品,全流程參與設計、制造過程,滿足用戶最佳體驗?!?/p>
它是一個“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體系。一切從用戶的需求出發,致力于從設計、制造、配送各個環節提供全方位的特色化的服務。
它是一個以“眾創匯”作為前端支持的平臺。在平臺上,用戶可以將自己的需求提交給海爾,海爾根據需求開展設計、定制、配送等,用戶可以全過程查看“產品”誕生的整個過程,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全流程的參與者。
它是一個實現用戶自主設計的制造系統。海爾通過接受個性化訂單,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新增智能制作模塊,后續通過用戶對顏色、功能、圖片等的自有選擇實現個性化定制。如,網友“妮子媽一名”自主設計一款長頸鹿圖案、帶身高測量尺的冰箱外觀得到了網友的點贊,此設計最終入選海爾冰箱款式的新增模塊。
它的生產過程是怎樣的?它是如何實現全過程的參與?讓我們一起走進鄭州互聯網工廠。
鄭州互聯網工廠,目前已擁有由11個通用模塊和4個個性模塊車間組成的200多種用戶柔性定制方案。在訂單階段,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空調的顏色、款式、性能、結構等,實時提交訂單信息;在生產階段,車間內隨處可見可視化互聯屏,只要輕輕一點,就可以獲取用戶定制產品的信息,智能制作系統自動安排排產;在物流階段,物流商的信息也會自動傳遞到平臺上;用戶可以實時查詢定制產品的各個工序生產線及物流情況。
2015年8月11日,作為全球首個透明工廠,海爾透明工廠第一次面世,企業可以與用戶通過“微信互動”,企業可以實時了解用戶的需求,用戶可以實時觀看生產現場,生產效率與效果大幅提升,給用戶帶來了可視化和定制化的體驗。
正如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房殿軍指出:“在全球范圍內,海爾對工業4.0的探索和實踐是非常超前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制作邏輯的重塑,海爾互聯網工廠將用戶、模塊商和工廠等要素,用開放平臺的方式聚集到一起,這種制造邏輯給家電行業甚至其他行業的轉型升級帶來啟示?!?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