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拉動 傳感器迎來多重利好
隨著市場、技術、政策等“三駕馬車”的推動,我國傳感器產業迎來了發展新契機。緊抓機遇,重慶斥資3億元打造國家級傳感器產業基地。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全球傳感器與智能化發展高峰論壇上,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表示,在未來5年,傳感器總產量將超萬億只,我國傳感器產業將逐漸向并購、整合與聚集方向發展,市場、技術和政策三大因素帶動傳感器發展步入快車道。
從市場角度看,包括汽車、高鐵、消費電子等都將為傳感器帶來巨大市場。以汽車為例,普通轎車所用傳感器數量超過100只/車,高級轎車所用傳感器超過200只/車,按照“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的國家規劃,新能源汽車將為傳感器帶來快速增長的巨大市場。
從技術方面而言,隨著電子、材料、物理、化學等多方面發展,特別是MEMS工藝技術的成熟和應用,滿足市場需求的多功能、微型化、數字化、系統化、網絡化、智能化傳感器不斷涌現,形成傳感器發展新動能。傳感器的研發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有的利用生物材料模擬人類皮膚,創新傳感器的觸覺;有的利用MEMS技術研發微型智能化傳感器,從而有利于復雜系統的集成;有的利用高精度的激光技術創造激光雷達,從而利于系統實時感知周邊障礙物與環境等等。
除市場與技術兩大驅動力之外,政策暖風也助推了傳感器市場的大步前進。“十三五”規劃中已將先進傳感器列為戰略發展重點;隨后,工信部“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即將出臺,該行動指南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就是傳感器的智能化,并制定了產業發展路線圖,確定了MEMS工藝和集成電路工藝相結合的產業發展路徑,以及以市場應用為主導的政策扶持原則。而在最新公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智能傳感器發展的要求,可見國家對于智能傳感器發展的重視。
在三大因素利好的情況下,我國傳感器產業迎來彎道超車的機遇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高端傳感器行業報告》分析,目前全球傳感器產業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美元,未來物聯網、智慧城市帶來的無限可能,將給傳感器行業帶來巨大創新空間,傳感器相關產業已成投資重點。
著眼于龐大的市場,一支3億元的物聯網傳感器投資基金年內將在重慶落地。據介紹,這個由重慶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和重慶臨空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日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的國家級傳感產業基地,后續總規模將突破百億元大關。
據了解,該產業基地將重點打造集傳感器與芯片研發、傳感器模組、系統產品生產、物聯網應用于一體的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創新平臺——感知科技產業園,并引進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和具有高成長性中小微創新企業入駐園區,為企業提供創新研發資金支持,以推動傳感器和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
重慶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春林介紹,首支3億元規模的基金將主要為產業基地的企業提供早中期資金支持。同時,基地內還將成立一家傳感器、物聯網與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研究院,承擔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努力打造以先進傳感器和物聯網為核心高端專業孵化器,通過技術、人才和資本的融合,形成完整的傳感器產業鏈配套。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