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備聯網走向萬物互聯
今時今日,物聯網正在越發變得博大精深,與之相關的各種新概念、新觀點層出不窮,為了更好地理解其深意,追溯它的本來面貌和發展軌跡就顯得非常重要。
始于M2M的物聯網起源
設備間的無線聯網方案,先于物聯網概念的問世。早在2011年,即已出現利用3G工業路由器為企業提供設備間無線聯網服務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少數優秀供應商甚至可以為客戶提供遠程的設備管理、數據采集等服務,論理念的先進性,并不比Predix遜色多少。致力于設備聯網(Machine to Machine, 簡稱M2M)的北京映翰通便是當時這個領域的典型代表企業。
國內有關物聯網的相關概念,最早由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以“感知中國”這一名詞提出,其實質即是“傳感無線網絡”。沒過多久 ,“物聯網”一詞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席卷全國。一時之間,但凡與網絡相關的行業與企業,都聲稱自己是物聯網產業的從業者。
隨后,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也紛紛開始投身物聯網浪潮,并大肆鼓吹IoT概念,一時間各種智能手環、智能插座、智能音響等智能設備你方唱罷我登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智能硬件單品的熱潮。
從M2M到物聯網的演進
物聯網實際上是個很寬泛的詞,涉及的面極廣,以至于迄今為止業界對物聯網概念的定義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
業界最初只是簡單的將“物聯網”分為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層架構。比如一個工業數據采集的場景,現場的工業控制器采集傳感器的數據(感知層),通過一臺類似映翰通工業3G路由器,利用運營商的移動網絡(網絡層),將工業控制器采集的數據通過無線的方式發送至M2M平臺。通過M2M平臺,不僅可以遠程管理3G路由器,還可以將工業控制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呈現(應用層)。這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M2M系統。
圖1 物聯網架構演進
信息來源:南山工業書院整理
而現在業界普遍開始將物聯網架構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的四層架構。相對而言,感知層與網絡層沒有太多變化而 “應用層”則被更加細化地拆分成平臺層和應用層。
圖2 物聯網關鍵因素
信息來源:南山工業書院整理
對于物聯網,連接是基礎、平臺是關鍵,數據是核心。
“連接是基礎”,任何“物”,只有連接之后才能進行數據收集與傳遞。連接除了指“物”之間的通信連接,還包含API、流程、應用等的連接。
“平臺是關鍵”,依靠平臺進行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系統互通,是解決過去信息孤島的關鍵。
“數據是核心”,這里所指的數據既包含了原始數據,也包含經過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處理的信息數據?!皵祿痹凇斑B接”的基礎上流動,通過“平臺”進行互通,驅動著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應用。
目前業界已普遍將物聯網分為消費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消費物聯網即大家所熟知的智能手環、智能攝像頭等智能硬件單品,其最重要價值體現在用戶體驗的提升。而工業物聯網則包含了制造、交通、能源、醫療等行業的物聯網應用,最大價值體現在如制造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產、運營成本的降低。
英特爾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陳偉曾經說過:消費物聯網是體驗經濟,產業(工業)物聯網是價值經濟。這是一個言簡意賅的說明。
三大趨勢引領物聯網未來
雖然經歷的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卻仍然面臨應用碎片化的挑戰。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物聯網更多地會傾向于率先在垂直行業里蓬勃發展,此外還有三種趨勢值得關注。
(1)更加豐富的連接技術
物聯網的基礎是連接,任何物聯網應用的底層都是通過網絡進行連接。大家比較熟悉的連接技術包括WIFI、藍牙、ZigBee等短距離無線連接技術和GPRS、LTE、NB-IoT等蜂窩連接技術,當然還包含了工業總線、以太網、PON等有線連接技術。
現在最受市場廣泛關注的當屬NB-IoT。隨著2016年6月NB-IoT標準協議的凍結,NB-IoT著實又掀起了物聯網市場新一波熱潮。NB-IoT作為窄帶蜂窩低功耗廣域技術,其廣覆蓋、大連接、低功耗、低成本的優勢,非常適合那些遠距離傳輸、數據量少、需電池供電長久運行的物聯網應用。
在實際場景中,大部分物聯網應用通常只需要傳輸很少量的數據。例如,對于橋梁的位移狀態數據進行采集,雖然數據量并不大,但橋梁一般位置比較分散,而且一般都不具備供電環境,傳統的2G/3G通信對功耗要求較高而不能應用部署。NB-IoT的出現,將能夠更有效地解決更多類似場景的接入需求。
國內三大運營商正在爭相部署NB-IoT試點,中國電信已宣稱今年6月將實現NB-IoT 800M全網覆蓋。NB-IoT當前主要芯片廠商為Qualcomm、華為海思、中興微,主要模組廠商為Ublox、移遠通信、中興物聯。整個NB-IoT產業預計從2017下半年開始走向成熟。
關于NB-IoT產業的未來,可以引用蓋茨的經典名句以共勉:“我們經常高估了今后一、兩年內將發生的變革,但又常常低估了今后10年內將要發生的變化”。
?。?)構建生態圈 vs擁抱生態圈
在真正萬物互聯到來之前,業界將形成幾大物聯網生態圈,無論是企業還是開發者都不得不依賴于生態圈生存、發展。
構建生態圈的典型代表企業主要包括:GE(Predix)、Siemens(Mindsphere)、華為(LiteOS/OceanConnect)、阿里巴巴(YunOS和阿里云)等。公司不但需要具備操作系統、互聯協議或物聯網平臺等核心技術,并且需構建合作伙伴生態,為生態伙伴提供開發指導及相關營銷支持。
GE Predix是生態圈構建者中的典型代表,不同與以往的設備連接與數據采集平臺, GE把Predix平臺定位為工業互聯網的云操作系統,實際上就是為用戶提供一個開放的應用開發環境及配套工具,用戶可以基于自己的實際業務需求開發數據采集等應用,當然Predix的功能遠遠不止于此。構建物聯網生態圈,技術僅僅是眾多必備要素之一,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和在價值鏈上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物聯網應用開發是一個涉及操作系統、硬件、網絡、互聯協議、云平臺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如GE、Siemens、華為一般有實力與資源構建生態圈者,可謂鳳毛麟角,即便如此也不可能獨立覆蓋其間的所有環節,而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企業來說,在無法構建生態圈的情況下,最好的做法就是擁抱生態圈,同時只聚焦于自身專精或擅長的業務領域進行應用創新。
(3)商業模式創新
物聯網曾經一度被視為“高大上、有前途”的明星產業,現而今卻因為難以實現盈利而飽受詬病。根據IBM的統計,大約2/3的物聯網項目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其中不乏 “偽需求”、技術平臺選擇不當,項目無法落地等各種問題,但更多的失敗項目,則歸因于商業模式。
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想在2C端物聯網市場賺錢異常艱難,絕大多數消費者并不愿為無法解決實際痛點與需求的各色的消費類智能單品買單。2B市場尚且有利可圖,比如映翰通能夠為電梯制造商提供遠程維護方案,能夠直接為用戶降低差旅成本,用戶自然也非常愿意為方案買單。2G(To Government)市場雖然能夠靠政府投資拉動需求、賺取政府補貼,但受政府政策影響極大,并非長久之計。想要“掘金”物聯網,除了真正結合自身實際需求部署應用外,商業模式創新也非常重要。
后記
不同的行業、產業角色對物聯網的視角及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從通信企業的視角,通常定義的物聯網指的是“將無處不在的業務終端(水表、工業控制器等),通過有線/無線、長/短距離通信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借助云平臺進行數據匯聚與應用集成,在專網或互聯網環境下,采用適當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提供智慧家庭、智能交通和智能醫療等垂直行業應用”。
也可以根據IBM所定義的“物聯經濟”再來理解物聯網,“物聯網正在把物理資產轉變為實時全球數字市場的參與者,我們周圍的資產將與其他任何在線商品一樣,能夠輕松地進行索引、搜索和交易?!?/p>
物聯網正在成為當下一代人的重要機遇,接下來我們將迎來所有行業的物聯網化轉型。當然,物聯網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業務需求為驅動,持續地迭代擴展,才能逐漸走向真正的萬物互聯。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