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節能減排 還要邁過幾道坎
“我認為,節能減排最首要的是要有一個科學的評價和監測體系。”
“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充分重視這個問題,不要再過于追求GDP增長了。”
“經濟增長速度應適當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則要加速。”
在聽到國務院對節能減排“決心不變、目標不變、責任不變”時,代表、委員們紛紛提醒,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其實還要邁過很多道坎。
現實的“坎”:法律法規不健全
“近年來,在建筑節能方面,我們感覺最大的困難就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全國人大代表、泰豪科技總裁黃代放說出了目前節能減排工作的一個很現實的“坎”。
黃代放說,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再加上相關建材生產能耗,就高達45%左右了;建筑名副其實地成了吞噬我國能源的一個黑洞。多年從事建筑節能的他向記者坦承,推廣建筑節能的最大困難不是技術研發、也不是市場開拓;而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度缺陷。他舉例說,醫院的空調系統設計都采用中央空調的集中型模式,很不節能,還容易造成病菌的交叉感染,但就是沒有一個科學的醫院建筑設計規范。
此外,我國節能減排指標體系還不健全。“去年,許多省市都宣稱自己完成了節能降耗4%的目標,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則是1.23%。這方面的原因就是統計體系不規范,口徑不統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說。他說,今年中國鋼鐵工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建立科學的、全面的、可比性的節能減排的指標體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主任馬凱也強調,今年將加快建立科學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健全節能減排工作實績評價考核機制。牛文元、濮存昕等18名委員聯名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議,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等部委加快研究綠色GDP核算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綠色GDP核算方法和標準、核算過程的監督管理制度、核算結果發布制度和獎懲制度等。
觀念的“坎”:環保意識不牢固
“2006年經濟運行的實踐表明,2003年以來大規模粗放擴張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長的慣性并沒有多少改變,許多地方政府還是把GDP增速作為頭號硬指標,而把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置于腦后。”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指出了當前節能減排工作中觀念上的“坎”。
“現行的干部考核和選拔體制基本上還是以GDP論英雄,誰領導的地區GDP增速快就提拔誰,在政府擁有很大的資源配置權力下,政府官員更不顧任何代價地追求GDP增幅,從而大大淡化了節能減排指標的約束性。”張卓元說。結果便是,去年GDP增速高達10.7%,遠遠超出了8%的預期目標。這樣一來,主要是在預計GDP年均增長7.5%的基礎上制定的節能減排目標雙雙沒有達標。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監察廳副廳長儲亞平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有的地方領導為了追求政績,不惜引進污染企業,有的地方領導甚至和污染企業同流合污,目的是為攫取個人利益。地方領導權一旦“異化”,環保部門執法權必然被削弱。
根源的“坎”:增長方式不持續
從深層次上講,節能降耗最大的挑戰源于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高速發展的階段,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全國政協委員葉建農說:“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依然以消耗能源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難以為繼的。”
全國政協經濟組的一位委員表示,重化工業階段的典型特征就是鋼鐵、電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急速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這些產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以避免我們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羅冰生委員建議,可考慮給這些企業適當的經濟補償,以加速推進淘汰落后的進程。
張卓元委員則強調,要盡快調整政策。他說:“現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是鼓勵大家粗放擴張。”具體而言,政府管制下土地價格低、能源資源價格低、水價低、資源開采收費低、污染環境不收費,等等,都是在進行“逆調控”。他建議,運用市場機制、價格杠桿來推進節能減排,因此,必須盡快提高能源資源等價格,對排污堅決收費。
“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充分重視這個問題,不要再過于追求GDP增長了。”
“經濟增長速度應適當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則要加速。”
在聽到國務院對節能減排“決心不變、目標不變、責任不變”時,代表、委員們紛紛提醒,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其實還要邁過很多道坎。
現實的“坎”:法律法規不健全
“近年來,在建筑節能方面,我們感覺最大的困難就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全國人大代表、泰豪科技總裁黃代放說出了目前節能減排工作的一個很現實的“坎”。
黃代放說,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再加上相關建材生產能耗,就高達45%左右了;建筑名副其實地成了吞噬我國能源的一個黑洞。多年從事建筑節能的他向記者坦承,推廣建筑節能的最大困難不是技術研發、也不是市場開拓;而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度缺陷。他舉例說,醫院的空調系統設計都采用中央空調的集中型模式,很不節能,還容易造成病菌的交叉感染,但就是沒有一個科學的醫院建筑設計規范。
此外,我國節能減排指標體系還不健全。“去年,許多省市都宣稱自己完成了節能降耗4%的目標,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則是1.23%。這方面的原因就是統計體系不規范,口徑不統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說。他說,今年中國鋼鐵工業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建立科學的、全面的、可比性的節能減排的指標體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主任馬凱也強調,今年將加快建立科學統一的節能減排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健全節能減排工作實績評價考核機制。牛文元、濮存昕等18名委員聯名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議,國家統計局、國家環保總局等部委加快研究綠色GDP核算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的綠色GDP核算方法和標準、核算過程的監督管理制度、核算結果發布制度和獎懲制度等。
觀念的“坎”:環保意識不牢固
“2006年經濟運行的實踐表明,2003年以來大規模粗放擴張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長的慣性并沒有多少改變,許多地方政府還是把GDP增速作為頭號硬指標,而把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置于腦后。”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張卓元指出了當前節能減排工作中觀念上的“坎”。
“現行的干部考核和選拔體制基本上還是以GDP論英雄,誰領導的地區GDP增速快就提拔誰,在政府擁有很大的資源配置權力下,政府官員更不顧任何代價地追求GDP增幅,從而大大淡化了節能減排指標的約束性。”張卓元說。結果便是,去年GDP增速高達10.7%,遠遠超出了8%的預期目標。這樣一來,主要是在預計GDP年均增長7.5%的基礎上制定的節能減排目標雙雙沒有達標。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監察廳副廳長儲亞平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有的地方領導為了追求政績,不惜引進污染企業,有的地方領導甚至和污染企業同流合污,目的是為攫取個人利益。地方領導權一旦“異化”,環保部門執法權必然被削弱。
根源的“坎”:增長方式不持續
從深層次上講,節能降耗最大的挑戰源于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高速發展的階段,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粗放。全國政協委員葉建農說:“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依然以消耗能源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這是難以為繼的。”
全國政協經濟組的一位委員表示,重化工業階段的典型特征就是鋼鐵、電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急速發展,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這些產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以避免我們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羅冰生委員建議,可考慮給這些企業適當的經濟補償,以加速推進淘汰落后的進程。
張卓元委員則強調,要盡快調整政策。他說:“現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而是鼓勵大家粗放擴張。”具體而言,政府管制下土地價格低、能源資源價格低、水價低、資源開采收費低、污染環境不收費,等等,都是在進行“逆調控”。他建議,運用市場機制、價格杠桿來推進節能減排,因此,必須盡快提高能源資源等價格,對排污堅決收費。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