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評論:中國走向大海軍時代
從清末建立海軍以來,百年間中國一直處于“大國小海軍”的狀態之下,嚴重制約了華夏民族走向世界,近年來海軍建設的突飛猛進,宣告這一時代的結束。
自朝鮮戰爭期間志愿軍打出軍威之后,中國一直被世界公認為是陸軍大國,然而在海軍方面長期卻被國際軍界輕視。按照近代海軍定義,有遠洋作戰能力才算“大海軍”,在本國周邊海域有作戰能力可謂“中海軍”,只能在近海近岸作戰的只是“小海軍”。直至10年前,中國在世界5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是惟一沒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日本那支不稱軍隊的海上自衛隊一再傲慢地認為中國軍艦根本非其對手,臺灣也敢聲稱在海峽一帶有“局部優勢”。
實力顯著提升
近兩三年來,國際上對中國海軍的評論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渲染“威脅論”的炒作外,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看到了中國海軍的迅速壯大,并在遠航能力方面的飛躍,這恰恰又是當今保障中華崛起的重要一環。
從現有戰略任務和今后的目標看,中國陸軍應保留少量精干機動的快速反應部隊,海空軍和二炮才是發展的重點。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由于國力增強以及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刺激,中國對國防建設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海軍又成為發展重點。
美國和臺灣公布的資料說明中國目前的造艦勢頭強勁,新增艦艇噸位和數量僅次于美國。從2003年以來,中國有6艘新型驅逐艦下水且陸續投入現役,噸位都在7000噸級,此外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兩艘現代級驅逐艦。另外,中國新型054級護衛艦已建成且投入批量建造,噸位也提升到接近4000噸(中國過去的主力護衛艦只有一兩千噸)。
中國制造潛艇的力度更大,094級戰略核潛艇、093級攻擊型核潛艇和宋級、元級新型常規潛艇都已批量建造,從俄羅斯新購買的8艘基洛級潛艇將在2007年全部接收服役。
技術障礙仍存
現在制約中國海軍發展的,主要是綜合技術水平還有一些弱項,尤其需要克服電子資訊方面的一些障礙。現代的海戰將是海、空、天、電磁多領域的系統較量,不能靠軍艦的單項指標決勝負,中國海軍想離開近岸的“黃水”走向遠洋“藍水”就更需要解決這一難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海軍基本沒有遠海作戰能力。除了艦只噸位小、抗風浪力差,主要原因是由大陸機場起飛的戰機空中支援最遠距離不過三四百公里,而且艦只還缺乏太空衛星的及時偵察和引導攻擊能力,資訊傳輸和指揮控制能力也不強。
目前中國建設一支遠洋海軍,造艦方面需要由小艇為主變為以大艦為主,在空中掩護方面需要解決陸基航空兵遠距離支援和建造航空母艦的問題,在資訊領域需要解決衛星引導和指揮 - 控制 - 數據鏈有效傳輸等難題,此外還要訓練有遠航經驗的官兵。
其實,2006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便已經證明了中國海軍需要克服的弱點——“如果中國向更為廣大的‘海洋控制’戰略轉型,基本的征兆將包括:在建造航空母艦方面的進展,在建設強大深水反潛作戰能力方面的進展,在建設真正的區域性防空作戰能力方面的進展,獲得大量的核攻擊潛艇,在建設有效的海上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方面的進展,以及公海訓練得到加強。”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船舶工業采用軍民結合、寓軍用于民用,已為遠洋海軍的建設創造了很好的基礎。像大連造船廠已經能夠建造30萬噸級的油輪,加上近些年中國造艦技術整合了俄羅斯、歐洲和自研三個方面的優勢,造出幾萬噸的航空母艦和萬噸以下的驅逐艦不存在大的困難,只是艦上一些動力和機電設備國產產品質量還相對落后,需要加緊攻關。
在空中掩護方面,近些年中國自產的FBC-1“飛豹”和外購的蘇-30型戰斗轟炸機已大量裝備海軍航空兵,其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前出南海海域和第一島鏈掩護艦艇。2003年,中國的“北斗”三星區域定位系統已經建成,下一步再向覆蓋全球發展,實現靜止星 + 中軌星 + 高軌道星結合,再建成完善的數據鏈,便可保障精確打擊武器的引導,包括海軍遠洋作戰的攻擊制導。
另外核潛艇一次裝燃料便能有上百萬公里的航程,可使其作為隱蔽航行的先鋒,成為中國海軍在水面艦艇之外的又一遠洋利器。
自朝鮮戰爭期間志愿軍打出軍威之后,中國一直被世界公認為是陸軍大國,然而在海軍方面長期卻被國際軍界輕視。按照近代海軍定義,有遠洋作戰能力才算“大海軍”,在本國周邊海域有作戰能力可謂“中海軍”,只能在近海近岸作戰的只是“小海軍”。直至10年前,中國在世界5個核大國和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是惟一沒有遠洋作戰能力的國家,日本那支不稱軍隊的海上自衛隊一再傲慢地認為中國軍艦根本非其對手,臺灣也敢聲稱在海峽一帶有“局部優勢”。
實力顯著提升
近兩三年來,國際上對中國海軍的評論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渲染“威脅論”的炒作外,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看到了中國海軍的迅速壯大,并在遠航能力方面的飛躍,這恰恰又是當今保障中華崛起的重要一環。
從現有戰略任務和今后的目標看,中國陸軍應保留少量精干機動的快速反應部隊,海空軍和二炮才是發展的重點。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由于國力增強以及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刺激,中國對國防建設的投入有了大幅增加,海軍又成為發展重點。
美國和臺灣公布的資料說明中國目前的造艦勢頭強勁,新增艦艇噸位和數量僅次于美國。從2003年以來,中國有6艘新型驅逐艦下水且陸續投入現役,噸位都在7000噸級,此外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兩艘現代級驅逐艦。另外,中國新型054級護衛艦已建成且投入批量建造,噸位也提升到接近4000噸(中國過去的主力護衛艦只有一兩千噸)。
中國制造潛艇的力度更大,094級戰略核潛艇、093級攻擊型核潛艇和宋級、元級新型常規潛艇都已批量建造,從俄羅斯新購買的8艘基洛級潛艇將在2007年全部接收服役。
技術障礙仍存
現在制約中國海軍發展的,主要是綜合技術水平還有一些弱項,尤其需要克服電子資訊方面的一些障礙。現代的海戰將是海、空、天、電磁多領域的系統較量,不能靠軍艦的單項指標決勝負,中國海軍想離開近岸的“黃水”走向遠洋“藍水”就更需要解決這一難題。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海軍基本沒有遠海作戰能力。除了艦只噸位小、抗風浪力差,主要原因是由大陸機場起飛的戰機空中支援最遠距離不過三四百公里,而且艦只還缺乏太空衛星的及時偵察和引導攻擊能力,資訊傳輸和指揮控制能力也不強。
目前中國建設一支遠洋海軍,造艦方面需要由小艇為主變為以大艦為主,在空中掩護方面需要解決陸基航空兵遠距離支援和建造航空母艦的問題,在資訊領域需要解決衛星引導和指揮 - 控制 - 數據鏈有效傳輸等難題,此外還要訓練有遠航經驗的官兵。
其實,2006年5月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便已經證明了中國海軍需要克服的弱點——“如果中國向更為廣大的‘海洋控制’戰略轉型,基本的征兆將包括:在建造航空母艦方面的進展,在建設強大深水反潛作戰能力方面的進展,在建設真正的區域性防空作戰能力方面的進展,獲得大量的核攻擊潛艇,在建設有效的海上C4ISR(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方面的進展,以及公海訓練得到加強。”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船舶工業采用軍民結合、寓軍用于民用,已為遠洋海軍的建設創造了很好的基礎。像大連造船廠已經能夠建造30萬噸級的油輪,加上近些年中國造艦技術整合了俄羅斯、歐洲和自研三個方面的優勢,造出幾萬噸的航空母艦和萬噸以下的驅逐艦不存在大的困難,只是艦上一些動力和機電設備國產產品質量還相對落后,需要加緊攻關。
在空中掩護方面,近些年中國自產的FBC-1“飛豹”和外購的蘇-30型戰斗轟炸機已大量裝備海軍航空兵,其作戰半徑都在1000公里以上,可以前出南海海域和第一島鏈掩護艦艇。2003年,中國的“北斗”三星區域定位系統已經建成,下一步再向覆蓋全球發展,實現靜止星 + 中軌星 + 高軌道星結合,再建成完善的數據鏈,便可保障精確打擊武器的引導,包括海軍遠洋作戰的攻擊制導。
另外核潛艇一次裝燃料便能有上百萬公里的航程,可使其作為隱蔽航行的先鋒,成為中國海軍在水面艦艇之外的又一遠洋利器。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