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前景看好 原料短缺難題待解決
在國內的光伏產業界,“硅料”和“薄膜電池”是最受關注的兩個關鍵詞。中國工業報記者在9月21日閉幕的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暨展覽會上聽到最多的也是這兩個詞。
“擁硅為王”的時代還在繼續,但國內幾條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的投產讓人們看到了硅料供需平衡的曙光。在硅片電池產能迅速擴張的同時,作為另一種技術路線的薄膜電池產業也不斷引來巨額投資。而薄膜技術則很有可能率先達到平價電力的目標,讓清潔的太陽能真正實現替代常規的新能源。
“未來10年,全球光伏看中國。”在此次大會上,眾多專家和企業代表對我國未來的光伏產業普遍看好。盡管產業和市場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盡管硅料短缺、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依然擺在企業面前,但2007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首次達到1088兆瓦,超過日本(920兆瓦)和歐洲(1062.8兆瓦),一躍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的第一大生產國,的確讓業內人士“底氣十足”。
硅料依然短缺
由于國際市場的強勁拉動,國內光伏產業近幾年得以迅速擴張。而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的高純度多晶硅極度短缺,至今難以解決,成為制約光伏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受其影響,2007年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這兩年的日子似乎并不好過,登陸納斯達克后的財報表現差強人意。
財報顯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電光伏營業收入增長32%,達7700萬美元,但凈盈利從上年同期的225萬美元,降至54.5萬美元,合每股17美分降至1美分。第二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營業收入翻倍,但凈虧損卻達310萬美元。
中電光伏管理層人士表示,與很多光伏下游廠家一樣,由于多晶硅極度短缺導致生產原料不足,產能無法充分釋放。為此,中電光伏決定壓縮產能,把原計劃新增加的6條生產線調整為4條。
此次大會期間,中電光伏副總裁趙建華向記者坦言:“初期對硅料短缺及價格走勢的錯誤估計,造成了后來的諸多制約。”
除了壓縮產能外,中電光伏也在積極解決根本問題。2008年6月,中電光伏與歐洲硅片生產大廠REC簽訂為期7年,價值4億美元的硅片供應合同,以緩解原料制約的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個太陽能行業都受到上游原料的制約,但中電光伏面臨的狀況相對嚴峻。硅料成本已經占到整個生產成本85%~90%以上時,像中電光伏這樣專業生產太陽能電池片的廠家,無疑成為整個產業鏈矛盾最集中的焦點。
與會代表認為,從2009年起,中國硅原料緊缺的狀況必然出現較大的改觀。從趙建華的輕松表情可以看出中電光伏對未來走出硅料制約困境的信心。畢竟中電光伏2009年的生產線將增加至10條,產能由現在的192兆瓦擴充到320兆瓦;畢竟趙建華團隊手中握有核心技術,他本人至今保持著20多項光伏領域的世界記錄。
多晶硅擴產取得實質進展
9月19日,四川省通威集團永祥多晶硅生產基地首期1000噸多晶硅項目投產。該集團二期3000噸項目奠基儀式在樂山市舉行。
據通威永祥內部人員介紹,其多晶硅項目總設計規模達1萬噸,分三期完成。他表示,此次投產的1000噸一期工程,使該公司在連續生產及穩定性、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獲得了多項突破;在硅棒生長速度、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自主創新,特別是在還原系統操作壓力等世界性技術瓶頸的攻克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他向記者表示,一期工程第一爐多晶硅產品已經過美國Evans Analytlcal Group檢測認定,產品質量優異,遠遠超過太陽能級,接近電子級,這在國內多晶硅行業中是較為罕見的。
同時受到業內關注的還有大全集團,這是另一個規劃生產萬噸級多晶硅的企業。大全集團執行總裁葛飛在專題論壇上介紹了企業的發展狀況。葛飛表示,大全首期年產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已于2008年7月8日在重慶萬州建成投產。該項目實現了全自動、全流程、全循環的工藝,能耗低、綠色環保、產品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專家認為,這是國內第一條真正意義的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打破了國外公司在高純多晶硅制造領域的技術壟斷。
據記者了解,大全集團一期擴建2650噸多晶硅項目也于2008年5月31日開工建設,2009年3月30日建成投產,屆時總產能達到4150噸。大全明年將開工建設二期6000噸項目,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采用國際上最新研究成果和54根芯棒的還原爐技術,2009年年底建成投產3000噸,2010年全部建成投產,屆時總產能將達到1萬噸。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批多晶硅企業的投產,國內光伏行業將逐漸走出缺硅時代,曾經瘋漲的硅料價格也將回歸理性,這最終帶來的會是廉價、清潔的能源。
薄膜技術“逆流而上”
“2008年底將采用美國公司的方案,建廠生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計劃2011年的產能將達到20億瓦。”此次會上,中國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CEO方朋講到這一規劃時,全場立刻響起一片驚嘆聲。
據介紹,百世德計劃在蘇州、南昌建設兩座工廠,投資金額分別為25億美元。蘇州工廠投產時間預定為2008年底,南昌工廠為2009年第一季度。假如這一規劃得以實現,百世德將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工廠的企業。
而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2007年年報中也披露,將在2008年建設一個50兆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記者注意到,除了數家專業生產薄膜電池的企業,多家原本生產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廠家,均有投資非晶硅薄膜電池的規劃。
統計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00兆瓦,比2006年的181兆瓦增長了120%,市場占有率也由2006年的8.2%提升至12%。有機構預測,到2010年薄膜電池組件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20%。
近幾年薄膜電池能夠占據一定市場,主要是因為硅原料的嚴重不足。然而在目前多晶硅逐漸投產,硅料供應有望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多家企業逆流而上,向薄膜電池產業挺進,這似乎有些費解。
但薄膜電池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業內人士認為,薄膜電池成本低,尚有利可圖,且適合于未來大規模光伏電站的應用。作為一種成長中的技術,薄膜電池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企業應該看到其中的風險。而一種既節省了硅原料和硅片制造工藝,又具有晶體硅電池的高轉化率和穩定性等優點的產品———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被稱做是最具前途的產品,將成為今后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方向。
“擁硅為王”的時代還在繼續,但國內幾條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的投產讓人們看到了硅料供需平衡的曙光。在硅片電池產能迅速擴張的同時,作為另一種技術路線的薄膜電池產業也不斷引來巨額投資。而薄膜技術則很有可能率先達到平價電力的目標,讓清潔的太陽能真正實現替代常規的新能源。
“未來10年,全球光伏看中國。”在此次大會上,眾多專家和企業代表對我國未來的光伏產業普遍看好。盡管產業和市場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盡管硅料短缺、關鍵技術有待突破等問題依然擺在企業面前,但2007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首次達到1088兆瓦,超過日本(920兆瓦)和歐洲(1062.8兆瓦),一躍成為世界太陽能電池的第一大生產國,的確讓業內人士“底氣十足”。
硅料依然短缺
由于國際市場的強勁拉動,國內光伏產業近幾年得以迅速擴張。而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的高純度多晶硅極度短缺,至今難以解決,成為制約光伏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受其影響,2007年在美國上市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這兩年的日子似乎并不好過,登陸納斯達克后的財報表現差強人意。
財報顯示,2008年第一季度中電光伏營業收入增長32%,達7700萬美元,但凈盈利從上年同期的225萬美元,降至54.5萬美元,合每股17美分降至1美分。第二季度與去年同期相比營業收入翻倍,但凈虧損卻達310萬美元。
中電光伏管理層人士表示,與很多光伏下游廠家一樣,由于多晶硅極度短缺導致生產原料不足,產能無法充分釋放。為此,中電光伏決定壓縮產能,把原計劃新增加的6條生產線調整為4條。
此次大會期間,中電光伏副總裁趙建華向記者坦言:“初期對硅料短缺及價格走勢的錯誤估計,造成了后來的諸多制約。”
除了壓縮產能外,中電光伏也在積極解決根本問題。2008年6月,中電光伏與歐洲硅片生產大廠REC簽訂為期7年,價值4億美元的硅片供應合同,以緩解原料制約的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個太陽能行業都受到上游原料的制約,但中電光伏面臨的狀況相對嚴峻。硅料成本已經占到整個生產成本85%~90%以上時,像中電光伏這樣專業生產太陽能電池片的廠家,無疑成為整個產業鏈矛盾最集中的焦點。
與會代表認為,從2009年起,中國硅原料緊缺的狀況必然出現較大的改觀。從趙建華的輕松表情可以看出中電光伏對未來走出硅料制約困境的信心。畢竟中電光伏2009年的生產線將增加至10條,產能由現在的192兆瓦擴充到320兆瓦;畢竟趙建華團隊手中握有核心技術,他本人至今保持著20多項光伏領域的世界記錄。
多晶硅擴產取得實質進展
9月19日,四川省通威集團永祥多晶硅生產基地首期1000噸多晶硅項目投產。該集團二期3000噸項目奠基儀式在樂山市舉行。
據通威永祥內部人員介紹,其多晶硅項目總設計規模達1萬噸,分三期完成。他表示,此次投產的1000噸一期工程,使該公司在連續生產及穩定性、產品質量保障等方面獲得了多項突破;在硅棒生長速度、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自主創新,特別是在還原系統操作壓力等世界性技術瓶頸的攻克方面獲得了重大突破。
他向記者表示,一期工程第一爐多晶硅產品已經過美國Evans Analytlcal Group檢測認定,產品質量優異,遠遠超過太陽能級,接近電子級,這在國內多晶硅行業中是較為罕見的。
同時受到業內關注的還有大全集團,這是另一個規劃生產萬噸級多晶硅的企業。大全集團執行總裁葛飛在專題論壇上介紹了企業的發展狀況。葛飛表示,大全首期年產1500噸多晶硅生產線已于2008年7月8日在重慶萬州建成投產。該項目實現了全自動、全流程、全循環的工藝,能耗低、綠色環保、產品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專家認為,這是國內第一條真正意義的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打破了國外公司在高純多晶硅制造領域的技術壟斷。
據記者了解,大全集團一期擴建2650噸多晶硅項目也于2008年5月31日開工建設,2009年3月30日建成投產,屆時總產能達到4150噸。大全明年將開工建設二期6000噸項目,在一期項目的基礎上采用國際上最新研究成果和54根芯棒的還原爐技術,2009年年底建成投產3000噸,2010年全部建成投產,屆時總產能將達到1萬噸。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一批多晶硅企業的投產,國內光伏行業將逐漸走出缺硅時代,曾經瘋漲的硅料價格也將回歸理性,這最終帶來的會是廉價、清潔的能源。
薄膜技術“逆流而上”
“2008年底將采用美國公司的方案,建廠生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計劃2011年的產能將達到20億瓦。”此次會上,中國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CEO方朋講到這一規劃時,全場立刻響起一片驚嘆聲。
據介紹,百世德計劃在蘇州、南昌建設兩座工廠,投資金額分別為25億美元。蘇州工廠投產時間預定為2008年底,南昌工廠為2009年第一季度。假如這一規劃得以實現,百世德將成為擁有全球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工廠的企業。
而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2007年年報中也披露,將在2008年建設一個50兆瓦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記者注意到,除了數家專業生產薄膜電池的企業,多家原本生產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廠家,均有投資非晶硅薄膜電池的規劃。
統計顯示,2007年全球薄膜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00兆瓦,比2006年的181兆瓦增長了120%,市場占有率也由2006年的8.2%提升至12%。有機構預測,到2010年薄膜電池組件的市場占有率將達到20%。
近幾年薄膜電池能夠占據一定市場,主要是因為硅原料的嚴重不足。然而在目前多晶硅逐漸投產,硅料供應有望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多家企業逆流而上,向薄膜電池產業挺進,這似乎有些費解。
但薄膜電池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業內人士認為,薄膜電池成本低,尚有利可圖,且適合于未來大規模光伏電站的應用。作為一種成長中的技術,薄膜電池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企業應該看到其中的風險。而一種既節省了硅原料和硅片制造工藝,又具有晶體硅電池的高轉化率和穩定性等優點的產品———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被稱做是最具前途的產品,將成為今后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方向。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半導體照明業發展需要產業集群配套
下一篇:電力二次設備行業高增長仍可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