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傳感器在智能制造變革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傳感器作為一種檢測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可以測量信息,也可以讓用戶感知到信息。通過變換方式,讓傳感器中的數據或價值信息轉換成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存儲、處理、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
從發展歷程來看,傳感器產業已走過了迂回曲折的發展之路。20世紀30年代出現電阻應變片和電阻型溫度傳感器,40年代出現紅外傳感器,50年代出現壓阻式壓力傳感器,60年代出現半導體氣體傳感器,70年代出現CCD圖像傳感器,80年代出現MEMS加速度傳感器,90年代出現基因微矩陣傳感器。
進入21世紀,由于具有低成本、小尺寸、低功耗、大批量等特點,不同種類的溫度傳感器、速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光電傳感器等紛紛面世,全球傳感器技術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其中,點亮傳感器的應用日益廣泛,應用價值日益彰顯。
電量傳感器是一項基于電力電子技術的檢測設備,數據顯示,中國電力電子市場占據全球1/3市場規模。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為電量傳感器帶來了契機,在全球能源變革的背景下,以太陽能和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逐漸成為主流,電量傳感器在這些領域備受青睞。
電量傳感器除了在光伏、智能電網發展之外,在電動汽車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十年來,中國電動汽車產業迅速發展。數據顯示,2018年,電動汽車市場超過百萬輛,占全球市場一半以上。盡管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將退坡,但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的持續,將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預計2023年全國電動汽車市場將達到200萬輛。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感器向著智能化、微型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日益顯現。智能傳感器在生產方式變革中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都需要傳感器進行監控,并把數據反饋給控制中心,以便對出現異常節點進行及時干預,保證工業生產的正常、高效進行。
電量隔離傳感器是針對工程中的電量檢測(監測),提高系統的整體抗干擾能力,而研制開發的一種高性能、小體積的電信號量測部件或模塊。電量隔離傳感器可以對現場的大電流、高相角、電度、電壓、功率、頻率等電參量進行隔離測量和變換,也可以對各種微弱信號(如各種橋路信號)進行隔離放大和變換,將其調理后變換成符合國際通用標準的電壓、電流、頻率等模擬信號或變換成數字量、開關量狀態等信號輸出。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控制或檢測系統對電量隔離傳感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產品的功能、穩定性、檢測精度方面。由于數字化產品不論其性能還是功能,如非線性校正和小信號處理方面,模擬產品是難以比擬的。因此,電量隔離傳感器的數字化是一種大勢所趨。
我國的傳感器在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還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方面,傳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比較落后,感知效率、準確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傳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網絡化方面技術落后、技術攻關亟需提速。未來,傳感器產業發展需實現核心元器件的國產化,產、學、研、用一條龍建設,強化國家傳感器基礎產業鏈建設,同時培養產業所需的高精尖人才,以此推動產業實現健康、可持續性飛躍。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