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世紀居住小區的智能化問題
一、21世紀居住小區的要求
(1) 智能化居住小區的定義 圍繞居住小區,有幾個概念需加以界定:簡易房(又稱解困房):指的是為了解決城市居住特困戶,由政府出面組織建造的簡易房屋,供低等收入居民使用。同時,它僅是一種臨時性的安排,其目的只為解決燃眉之急,等今后過渡到正式的居房。 安居房:指的是為了安置或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由政府統一規劃下建造的批量居住房屋,供中、低等收入居民使用。安居房經政府組織,由房產商負責開發,納入企業、部門處理或進入房產市場流通。 小康住房:指的是為了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由政府統一規劃下建造的示范性居住房屋,主要供中等收入居民使用。小康住房由房產商負責開發,進入房產市場流通。 經濟適用房:指的是為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條件,在統一規劃下由房產商負責開發、批量建造的批量永久性居住房屋,主要供中等收入居民使用,并進入房產市場流通。 居住小區智能化工程的主要對象是指經濟適用房。研究的任務是科學、合理地規劃住房功能的智能化,使智能化的成本不致超出居民的經濟承受限,使經濟適用房也能實現智能化。
(2) 居住小區及其智能化面臨問題 21世紀居住小區將面臨嶄新的局面:一方面,居住小區將還保存小區群居的特點。另一方面,小區居住環境與條件又有"個性化"、"休閑化"、"辦公室化"和較高服務、娛樂和消費需求的傾向。在經濟方面,一方面,居住小區的房屋的價格據高不下,已使中、低收入居民一般不敢問津。另一方面,智能化更加加劇了房價和購房能力間的差距,形成制約居住小區智能化發展的矛盾。
(3)居住小區"以人為本" 的原則 為了在居住小區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必須優化居住環境、改進住宅功能、提高居住生活質量。不論是在居住環境、建筑標準、配套設施等方面,其工程建設要求較高。
(4) 居住小區的內、外環境 內環境主要指的是建筑內涵為智能化提供的條件。它是由建筑規劃設計、工程設計以及功能實施協調等確定的。居住小區的外環境指的是小區的基礎設施、公共配套設施的功能與規模等。
(5) 智能化的作用 居住小區的智能化工程設計則是實現內、外環境的銜接,如何在內環境條件下,綜合利用公共配套設施等外環境,協調發揮小區住宅功能為住戶服務的程度
二、居住小區的分級
(1) 居住小區的分級與居住小區的智能化的分級 A. 居住小區分級與居住小區智能化分級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B. 高檔居住小區不宜搞低檔智能化,反之,低檔居住小區不宜 搞高檔智能化。 C. 居住小區智能化的任務是全面、合理地協調實現居住小區功 能,提高居住小區的等級。
(2) 居住小區的分級考慮因素 A. 建筑房型及結構的質量情況。 B. 交通條件(地鐵等公共交通、以及與外省市聯系) 的快捷便利性。 C. 環境的舒適度 (指周邊綠化,休閑娛樂場地,公共配套,建筑布 局與配置,車道組織的安全便捷等) 。 D. 物業管理的質量、信譽和服務。
(3) 居住小區智能化的分級基點: 安全-舒適-方便 A. "舒適" 和"方便"之間存在一定關聯,但也存在一定的混淆。 B. 兩者的區別于"舒適"主要是指環境而言,而"方便"則主要指設 施而言。 C. "安全"是指防范人的居住環境受不速之客侵入,受火災破壞和 煤氣中毒、爆炸等因素威脅智能化。這是居住小區智能化首先應考慮的 D. "舒適"是指人的居住環境(包括室內及室外環境)充分滿足人們 在空間方面合理的需求、物理方面(溫度、濕度、陽光和空氣 等)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感覺方面(視覺、聽覺、嗅覺) 和心理方面則充滿輕松、溫馨和舒暢美感的的氛圍。 E. "方便" 是指充分的設施滿足生活起居、娛樂和工作的需要。 經濟方便地啟動設施以達到對人們"舒適"的物理環境(溫度、濕 度、照度等);達到視覺和聽覺的滿足(電視、收音等)和達到 對外工作聯系、服務聯系的信息交流(如進入國際互連網Internet 電話通訊網或物業服務的局域網等)。
三、居住小區智能化的任務 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安全、舒適、方便三者的統一,將居住小區的內環境和外環境通過設計集成協調起來。提高住宅的等級。
(1) 智能化小區設計的任務 就是將智能化小區設計的任務就是要將居住小區的內環境和外環境通過設計集成充分利用和協調起來,用有限的投入達到最大的住宅功能的提高。
(2) 智能化設計的面向 A. 面向功能的設計思想 由住宅的功能要求出發,設計配置相應的系統及設備,有針對性地滿足功能需要。 B. 面向設備的設計思想 由設備的專業性出發,以設備的堆積聯成系統,滿足功能需要。
(3) 智能化設計的系統分析 A. 系統分析設計思想 由住宅的安全、舒適、方便三大功能要求出發,經系統分析,設計配置相應的功能設備,形成功能框架上的系統和子系統,并考慮設備的相互利用和設備的更新計劃。 B. 模塊化的設計思想 由系統的功能框架出發,對功能框架上具有規定功能的節點,定義為設備的功能模塊,并加以標準化, 聯成系統,滿足功能需要。
四、小區智能化的分級模糊評估 方法論描述
(1) 系統工程模糊分析 影響智能化小區效能的因素無法明確數字化。故在小區智能化分級評價中采用模糊方法勢在必行。本文就是基于這樣的思路,按系統工程分析 >功能模型 >功能層次權重構成 >模糊評分的步驟,全面系統的建立了智能化小區分級標準的定量評分理論的模糊方法。
(2) 功能模型 A.安全 公共安全系統 火警消防系統 煤氣監控系統 車庫安全系統 B.舒適 建筑設備自動化 綜合布線 C.方便 信息通信 物業管理
(3) 功能層次權重構成 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2. 構造判斷矩陣 3. 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4. 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5.對每組因素中的因素項兩兩對比,構造判斷矩陣,則特征向量即 為所有屬性的權值向量
(4) 模糊評估因素 A. 需求性:即用戶對它的需求性。 B. 經濟性:價格能為住戶能承受。 C.便捷性:界面友善,誤操作自動保護。 D.先進性:技術先進而又具投資保護。 E.可靠性:故障的概率小。 F.開放性:兼容性、易擴展性、資源可利用性。 G.資質力:開發商的建筑資質條件。 H.規范性:系統開發嚴格按規定、規范進行。 I.合理性:系統管理應該符合實際。 J.高效性:系統管理的實時響應和維護能力等。
(5) 小區智能化分級模糊評估 A. 模糊綜合評判應用模糊隸屬度原則,考慮與被評分事物相關的各 個因素,對其所作的綜合評價。 B. 評價的著眼點是所要考慮的各個相關因素。 C. 將評價結果分成一定的等級(根據規定的標準分等級)。 D. 把評價的等級分為“很好”,“較好”,“一般”,“較差”, “很差”五個等級。
五、居住小區智能化分級標準(智能化居住小區的功能配置與分級) 將以功能、安全、舒適、方便、物業管理幾方面來衡量。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