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表圖的組成——步、有向連線、轉換、轉換條件和動作(命令) PLC編程
功能表圖主要由步、有向連線、轉換、轉換條件和動作(命令)組成。
1.步與動作
(1)步 在功能表圖中用矩形框表示步,方框內是該步的編號。如圖5-20所示各步的編號為n-1、n、n+1。編程時一般用PLC內部編程元件來代表各步,因此經常直接用代表該步的編程元件的元件號作為步的編號,如M300等,這樣在根據功能表圖設計梯形圖時較為方便。
(2)初始步 與系統的初始狀態相對應的步稱為初始步。初始狀態一般是系統等待起動命令的相對靜止的狀態。初始步用雙線方框表示,每一個功能表圖至少應該有一個初始步。
(3)動作 一個控制系統可以劃分為被控系統和施控系統,例如在數控車床系統中,數控裝置是施控系統,而車床是被控系統。對于被控系統,在某一步中要完成某些“動作”,對于施控系統,在某一步中則要向被控系統發出某些“命令”,將動作或命令簡稱為動作,并用矩形框中的文字或符號表示,該矩形框應與相應的步的符號相連。如果某一步有幾個動作,可以用如圖5-21所示的兩種畫法來表示,但是圖中并不隱含這些動作之間的任何順序。
圖5-21 多個動作的表示
(4)活動步 當系統正處于某一步時,該步處于活動狀態,稱該步為“活動步”。步處于活動狀態時,相應的動作被執行。若為保持型動作則該步不活動時繼續執行該動作,若為非保持型動作則指該步不活動時,動作也停止執行。一般在功能表圖中保持型的動作應該用文字或助記符標注,而非保持型動作不要標注。
2.有向連線、轉換與轉換條件
(1)有向連線 在功能表圖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轉換條件的實現,將會發生步的活動狀態的順序進展,這種進展按有向連線規定的路線和方向進行。在畫功能表圖時,將代表各步的方框按它們成為活動步的先后次序順序排列,并用有向連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活動狀態的進展方向習慣上是從上到下或從左至右,在這兩個方向有向連線上的箭頭可以省略。如果不是上述的方向,應在有向連線上用箭頭注明進展方向。
(2)轉換 轉換是用有向連線上與有向連線垂直的短劃線來表示,轉換將相鄰兩步分隔開。步的活動狀態的進展是由轉換的實現來完成的,并與控制過程的發展相對應。
(3)轉換條件 轉換條件是與轉換相關的邏輯條件,轉換條件可以用文字語言、布爾代數表達式或圖形符號標注在表示轉換的短線的旁邊。轉換條件X和分別表示在邏輯信號X為“1”狀態和“0”狀態時轉換實現。符號
和
分別表示當X從
狀態和從
狀態時轉換實現。使用最多的轉換條件表示方法是布爾代數表達式,如轉換條件
。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