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打造“智造強國” “機器換人”戰略轉變是趨勢
隨著“中國制造2025”概念走紅,未來的智能工廠中,有一個關鍵要素不能缺少,就是“機器人”。下周一,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舉行。如何把工業機器人做強,把智能機器人做大?這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方向。在人口紅利越發微薄、技術升級越發緊迫的制造業格局之下,作為傳統的制造業重鎮,廣東東莞已經率先啟動“機器換人”。這是制造業企業技能改造的主動需求。
在工人平均工資不斷上浮的情形下,東莞仍持續多年遭遇“用工荒”。今年,東莞日常性的用工缺口已經有10萬人之多。依靠“機器換人”全面升級生產流程、改變用工結構,已經成為諸多企業的必然選擇。
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否會造成工作機會減少的困惑?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的觀點是,大多數機器人只是替代人類在特殊惡劣環境下工作,不會構成就業威脅。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東莞市經信局調研的結果顯示,當地參與“機器換人”項目的企業中,75%的企業用工沒有減少,有些企業在大力引進技術人才的情況下,用工甚至不減反增。而從更加長遠、深入的角度來衡量,讓中國制造業從大做強,完成智能制造升級,智能機器人正是發展的突破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機器換人”的意義,不僅僅是簡單的“做減法”,它更大的意義是“做加法”。
東莞是制造業重鎮,“機器換人”的戰略轉變在這里具有代表性。事實上,放眼廣東乃至全國,“中國制造”的情形不外乎如此。不斷增加的用工和制造成本,正在加速蠶食制造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傳統的“中國制造”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角度而言,“機器換人”是不是全面升級生產的最優路徑?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進行解讀。
蘇海南:毫無疑問這肯定是提高勞動效率必然趨勢和潮流,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像東莞這些發達地區,已進入到中后期,這樣一個歷史階段,客觀上就需要大量使用機器人。而且使用機器人也是制造高精尖產品的需要,是成為制造強國的需要,這些年人工成本等上升幅度比較大挑戰需要。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國家前不久頒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里就明確提出這樣一個要求。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記者:哪些領域,機器人的應用會得到比較深入的普及?
蘇海南:大概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高精尖行業產業。因為產品制造,靠人工去做也是做不到。另一個方面像富士康勞動密集型重復性勞動的,就是耗手力、耗眼力、耗精力,這樣特別單調,它可以用一些比較簡單機器人來代替人工,這樣效率也更高。也可以有利于應對人工成本大幅度上升挑戰。
記者:像富士康這種簡單的重復性勞動,被機器人替代的話,人應該怎么辦。比如一些日本汽車生產商,機器人已經可以在無需監管下不間斷工作30天。而且用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力成本可最高能節省90%。機器換人,到底是不是簡單的人工勞動力的減法?
蘇海南:這是不會的,歷史上有多少次,特別是19世紀、20世紀剛開始機械化的時候,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人們的擔心,會造成重大勞動力的失業。但是實際上都沒有,同樣這一次機器人的使用,不是只有負面的因素,也會帶來新的就業,哪些呢?比如機器人的研發人員,操縱機器人的人員,還有維護、修理機器人的人員,這也會帶來一系列的新的就業的需求,機器人使用并不是簡單只有減。它會帶來一個促進,要求勞動力的素質大幅度的提高,很多地方恰恰是因為使用機器人以后,還缺口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的供應,反而造成一個有事沒有人干的狀況。
記者:從用工未來的方向來看的話,會促進現有低端勞動工人去學習去改進,成為更高技術方向的要求。美銀美林的報告預計,十年時間內,機器人將接手制造業45%的工作。牛津大學的研究成果認為,這場革命將導致未來二十年有35%的英國工人和47%的美國工人面臨被科技取代的風險。中國的工人會面臨什么風險呢?
蘇海南:機器人的使用會帶來新的需求,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會帶來2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它確實會來加劇結構性就業的矛盾,如果有些行業企業集中性的在一段時間里面大量使用機器人,確實會引發一部分的裁員,同時也會要求勞動力素質大幅提高,造成新的短缺,就會形成結構性就業的矛盾。
機器人的大量使用會帶來新的就業需求,也會帶來部分勞動者要下崗,一個是正面宣傳,讓大家理解并正確應對挑戰,同時要有應對方案,比如說像東莞勞動力密集行業比較多,又具備大量使用機器人,對于行業企業,要有一些應對的方案,主要就是政府要指導、引導這些企業怎么使用機器人,同時政府一定要幫助勞動者努力提高素質,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比如健康醫療、教育、社區服務,讓原來從事簡單重復勞動被機器人替代下來的勞動者有新的就業方向,對確實出現的臨時性的失業人員給予必要救濟。這樣有利于我們產業升級換代,有利于中國由世界代工廠變成中國智造,成為真正的智造強國。
記者:中國制造2025肯定不是簡單幾個機器人就完成的,更大的目標是什么?通過新的生產格局生產方式變化,在世界制造業競爭中有所變化。
蘇海南:中國制造2025規劃里所追求目標,就是把現在世界代工廠這樣一個世界產業鏈低端,向中端甚至于高端發展。只有那樣,才能真正成為由中國的一般的代工廠變成中國的制造,中國創造,中國智造,那時候我們進入世界產業鏈條的中高端,在國際上拉出自己的品牌,像中國的高鐵等等,今后我們國家才能夠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成為強國這樣奠定工業化的基礎。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