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采集系統的首要部件是傳感器,且置于系統的最前端。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規模將達到甚至超過500億,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傳感器正在以小身材爆發不可估量的強大力量。
信息采集系統的首要部件是傳感器,且置于系統的最前端。預計,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連接規模將達到甚至超過500億,萬物互聯的時代背景下,傳感器正在以小身材爆發不可估量的強大力量。
日前,在的舊金山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17)上, 松下發布了一種新的傳感器技術,不必借助于機械紅外線濾鏡,就可以控制CMOS傳感器的近紅外線。
日前,在的舊金山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 2017)上, 松下發布了一種新的傳感器技術,不必借助于機械紅外線濾鏡,就可以控制CMOS傳感器的近紅外線。
2017年伊始,就傳來各類有關傳感器獲得新突破的訊息,其中有新型生物傳感器實現即時檢測,智能手機搭載小型化分子光譜傳感器以及芬蘭成功研發世界首款高光譜移動傳感器等喜訊,本網特此對近期五大傳感器發展突破進行收集整理,讓大家能對最新的技術有更全面的了解。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人員設計并制備了可實現全尺度下的壓力測量的自驅動壓力傳感器陣列器件,該器件還具有較高的壓力敏感性。
隨著智慧型手機、平板裝置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出貨率略為下滑,MEMS相關業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工業4.0(Industry 4.0)。
近年來,顆粒物PM2.5傳感器被應用于實時環境的監控設備中,實時地傳遞空氣質量信息,未來我們會看更多的儀器儀表及工業監控設備中使用高精度、高可靠性的VOC、PM2.5等傳感器。在國外,CO2傳感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新風系統中,為國內這一行業應用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智能交通的建設是一項社會化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各個方面。大數據、云計算、控制技術、電子傳感技術等有效地集成運用為智能交通的變革發展提供了銳利“武器”。
傳感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 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里,全球有哪些傳感器企業值得關注?
隨著市場、技術、政策等“三駕馬車”的推動,我國傳感器產業迎來了發展新契機。緊抓機遇,重慶斥資3億元打造國家級傳感器產業基地。
三軸電動云臺作為對主流航拍無人機提供穩定的支撐設備,其核心器件是旋轉角度傳感器,世強代理的Melexis公司推出的一款磁鐵與霍爾芯片可任意放置的角度傳感器MLX90360支持17點編程校準,輸出線性度好,滿足了電動云臺對其結構靈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