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款大模型通過備案,上海人工智能進入集中爆發期
5月6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正進入集中爆發期。去年11月,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發布了推動大模型創新發展“11條舉措”,從算力、語料、模型、測試等方面,作了全面布局。
事實上,在大模型浪潮驅動下,人工智能領域已經成為各國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賽道之一。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此前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已備案信息》公告顯示,截止2024年3月,已有117家“大模型”成功備案。其中北上廣大模型共計94個,北京地區占據51個,上海有24個,廣東19個。
人工智能作為上海堅定不移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書生”、商湯“商量”等24款大模型通過國家備案,居全國第二,形成了“1+4”的通用大模型格局(1款開源、2款商用、2款在研);今年通用大模型正在逐步收斂,一大批聚焦制造、金融、政務等垂類模型,正加快孕育。
例如,在工業領域,聚焦上海重點發展的集成電路、汽車、生命健康、航天航空、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加快推進垂類模型賦能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缺陷檢測、運營管理等核心環節,提升工業感知、認知和決策等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工業發展走向“自適應、自決策、自執行”的智能化新階段。
在開源大模型方面,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打造了首個面向大模型研發與應用的全鏈條開源體系,已開源“書生·浦語2.0”,貫穿了數據、預訓練、微調、部署和評測5大環節,給予企業和開發者免費商用授權。
在基礎模型方面,商湯在今年4月發布了全新升級的日日新5.0大模型,以及國內首款金融大模型檢索問答一體機,擁有6000億個參數,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能力進一步夯實,也加速邁進了To b的應用場景。同時,上海還有MiniMax、階躍等創新企業,今年3月也發布了新的大模型產品。
在垂類模型方面,24個通過國家備案的大模型中,基于上海在生活互聯網領域的優勢,一大批企業聚焦網絡視聽、出行服務、游戲動漫等方向,開展垂類模型應用。比如:為用戶提供智能視頻創作、定制旅游行程、網文寫作助手等功能。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